“與其茍延殘喘,不如從容燃燒。”
這是電影《不止不休》中,出自張博之口,由韓東貫徹實行的一句話。
這部由白客、張頌文主演,以新聞記者為核心人物的影片,日前在全國范圍內(nèi)開啟了“超前點映”活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首輪口碑,堪稱好評如潮。
就像某位網(wǎng)友所說,雖然因為題材原因,主創(chuàng)團隊在某些方面不得不做了權(quán)衡,但最終的成品,依舊是可預約“年度華語電影”的品質(zhì)。
《不止不休》的故事背景,設(shè)定在2003年和2004年。
那時候的傳媒行業(yè),依然是紙媒的天下。
白客飾演的韓東,雖是高中肄業(yè),但卻寫得一手好文章。懷揣著對新聞理想的追求,他離開家鄉(xiāng)、遠赴北京,想要成為一名記者。
求職遇冷被嘲后,韓東并不氣餒,抓住一切機會毛遂自薦。因為過往發(fā)表在某論壇上的一篇文章,他被報社資深記者黃江(張頌文飾)青眼相加,獲得了在報社實習的機會。
但成為記者只是開始,怎么做記者才是關(guān)鍵。
貫穿《不止不休》整部影片的,其實是三個問題。
問題一,記者是什么?
影片中,韓東和幾個畢業(yè)于名校的實習生進入報社后,黃江也問了他們這個問題。
一個實習生的答案是“無冕之王”。
紙媒時代,一篇有深度、有力度的新聞稿,能產(chǎn)生的影響力是不可估計的。記者手中的那支筆,某些時候甚至可以“決生死”。
但正因為如此,記者才更需要具備極強的責任感、道德感。如果僅僅只是享受那份優(yōu)先獲知真相的特權(quán),以及左右輿論的影響力,就可能成為“昏君”。
問題二,什么樣的記者才是好記者?
幾個實習生初進報社時,黃江做了個小測試。他讓某個實習生在報社內(nèi)跑起來,那個男生問都沒問原因,便在辦公室內(nèi)跑了一圈。
黃江以他為例,告訴韓東幾個人,做記者不能太聽話。
不盲從,才會有自己的分辨力和看事物的角度。
而這一點,在韓東的身上體現(xiàn)得非常具體。
人才招聘會上,其他人狂撒簡歷時,他帶的是自己的文章合訂本。被問及學歷時,他沒有賣慘訴苦講述自己輟學的原因,而是強調(diào)應該看個人能力。
之后的“乙肝代檢”事件中,韓東更是冒著丟工作的風險堅持撤稿。因為他看到的,是事件背后深陷社會歧視的民眾群體。只因為是攜帶者,他們無法就學、被迫失業(yè),連愛情都無奈終結(jié)。被周遭用異樣的眼光注視,甚至被驅(qū)趕。
只有更正了現(xiàn)有錯誤,才能幫他們脫離困境。
問題三,記者該不該感性?
黃江告訴韓東,記者要客觀、冷靜而理性。
因為只有這樣,才是一個合格的“記錄者”。
可這個世界上,沒有親身經(jīng)歷,就不會真的感同身受;不是身在其中,又怎么能體會那種“說不清楚”的痛苦?
“記者做久了,就會變成一種職業(yè)”。
影片中,韓東因為表現(xiàn)出色,獲得了轉(zhuǎn)正留在報社的機會。當他從黃江口中聽到這個消息后,一名同事拍著他的肩,說了這句話。
理想變成職業(yè),是因為沒有了曾經(jīng)想要改變世界的熱血沖動,失去了與弱勢群體共情的能力。體會不到他們的困擾和絕望,又怎么會真的想要奮不顧身去與不公對抗?
韓東能與被歧視群體共情,不僅是因為其中包括他的好友,還因為他也有過相同的經(jīng)歷。
招聘會上,工作人員知道他只有初中學歷時,發(fā)出的那聲不屑的嗤笑,無異于一記狠狠刮過來的耳光。
圍繞這樣的三個問題,《不止不休》用對照的模式,進行了闡述和探討。
人與人的對照,是黃江和韓東。
事與事的對照,是礦難和“乙肝代檢”。
黃江是不是好記者?
答案是確定的。
客觀而冷靜,新聞敏感性和行動力兼具,并且有著一定的社會責任感。
出場時,夾克衫、大書包,頭發(fā)凌亂、風塵仆仆,顧不上休息就跟同事交流起了采訪結(jié)果;得知山西發(fā)生礦難,先是極力爭取頭版,之后連夜帶著韓東奔赴事發(fā)地;調(diào)查采訪中,黃江也能快速融入環(huán)境,找到突破口,繼而獲取有用的線索。
但,他的新聞只是揭露、記錄了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并不能改變什么。
而后來的“乙肝代檢”事件中,如果韓東沒有堅持撤稿,那他只不過是另一個黃江。可幸好,他選擇了另外一個方向。
那篇《一億人的反歧視主張》,最終成了無數(shù)人的救贖。
觀眾對于《不止不休》的肯定和贊譽,既有影片對于現(xiàn)實問題的揭露探討,還因為它拍出了仿若紀錄片的真實感。
遠離家鄉(xiāng)成為“北漂”的韓東,租住在狹小的廚房。用水管的水解渴,餓了就啃面包、冷饅頭;陪著他在北京追尋夢想的女友小竹,被老板當做道具示范給顧客看,住在擺滿了服裝模特的倉庫里。房頂上漏下來的水,多到得用桶接。
礦難事件中,煤場的大環(huán)境、縣城賓館、礦主處理事情的方式,以及“血牛”黑色產(chǎn)業(yè)鏈中的每一個場景、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真實到像在看“特殊方式”拍攝的新聞。
還有黃江。
從出場開始,黃江資深記者的身份,就因為張頌文形神俱佳的演繹,而沒有半點可以被質(zhì)疑的地方。單是礦難采訪中,他細致到把衣服做舊、弄臟的謹慎用心,將賓館作為切入點的老道敏銳,就足夠說服觀眾去相信。
這種從故事到人物,從細節(jié)到整體的真實感,讓《不止不休》的現(xiàn)實意義達到了巔峰。無論是針對媒體行業(yè)的針砭,還是關(guān)于理想的討論,都能引發(fā)一定共鳴。
現(xiàn)如今,流量為王、亂象橫生,背后不僅是社會責任感的缺失,更有理想覆滅的因素。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
可,還有多少人能在社會的毒打中,記得自己曾經(jīng)的初心呢?
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