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相信各位在北京的影迷朋友,微信里加了一些本地影迷群的,去年北京國際電影節開票期間能見到這樣的盛況:每個群都有人在“求出《宇宙探索編輯部》”。這部看上去成本不高、氣質比較小眾的電影,在北影節大受歡迎,票一搶而空。現在影片定檔4月1日,眾多遺憾未搶到票的影迷朋友,現在可以走進影院觀看。
《宇宙探索編輯部》由導演,、主演,講述了科幻雜志《宇宙探索》編輯部的主編唐志軍幾十年如一日的癡迷于尋找地外文明,終于有一天,他接收到了一個疑似來自宇宙深處的異常信號,于是和同伴踏上尋找外星人的旅途。
(相關資料圖)
這部在類型上糅雜了科幻片、喜劇片、偽紀錄片的影片,在上映前已經有著不俗的口碑,有看過的網友評價,繼《流浪地球》之后,中國科幻又找到一條新的道路。《宇宙探索編輯部》為何吸引了如此多觀眾?
“歡迎來到這里,走進科學的世界,體驗科學的魅力。”相信許多觀眾都對CCTV10曾經推出的節目《走近科學》的開場白有印象,讓大家記住這個節目的,是里面一個個離奇的案件——“民房為何出現鬼火?“老屋的怪影是什么?”“人們看到的那個UFO,到底是什么?”在真相揭曉之前,節目的敘述方式勾起我們對未知的好奇心,把我們帶進一個又一個神秘又懸疑的故事當中。
《宇宙探索編輯部》同樣用一種偏紀實的方式,讓我們產生好奇。在現在公布的預告片看出,他們似乎在玩一種很新的東西。預告中,伴隨著復古配樂,電視機、太空人等各種物品,通通被吸入一口巨型的大鍋當中,讓觀眾看得云里霧里。影評人嚴蓬提到:“它這個預告片就告訴我們,就是這個片子肯定不是一本正經的,或者說這個片子恰恰是在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提起科幻片,更多觀眾想到的還是類似于《流浪地球》這樣充滿未來科技感和高概念設定的,或是《沙丘》這樣具有架空太空背景的。《宇宙探索編輯部》在第一眼上,很難讓觀眾聯想到科幻。但這部沒出現多少科幻元素的影片卻有著科幻最核心的一個要素——好奇心。不僅是片中的角色充滿好奇心,影片也勾起觀眾的好奇心。
片中的主編唐志軍,在說一些奇奇怪怪的理論,并一直試圖證明外星人的存在。他的行為就像是我國八九十年代的“民科”,即民間科學家。這些人通常沒有學術背景,很多可能只有小學學歷,但會提出一些比較另類的理論,然后為這些理論去做研究。大部分“民科”所研究的東西,在有相關科學知識的人看來都是非常荒唐的。
《宇宙探索編輯部》中也出現各色各樣的“民科”——把鍋戴在頭上接收宇宙信息的人、把重要的話說三遍的“隕石獵人”……這些角色的荒唐行為是影片的笑點來源。我國在八九十年代誕生了許多“民科”,他們中不少的行為,也確實和影片中那么荒誕。在那時候,經濟發展速度飛快,但信息獲取方式還十分匱乏,能得到系統高等教育的人也比較少。人們已經開始好奇一些深邃的東西,于是試圖用自己的知識水平,去理解那些復雜的事物,成為了“民科”。
“民科”之中有一些是騙子,希望通過這種引人注目的方式走紅獲利。但也有一部對自己的理論深信不疑,并且要去證實它。《宇宙探索編輯部》的唐志軍正是后者,他花費人生中大部分時間要去尋找地外文明,既愚蠢又浪漫。他像是一個科幻堂吉訶德,一方面是個異想天開的愚人,另一方面又是個信念堅定的理想主義者。這種品質讓許多人感到著迷。
影片的英文名是“Journey to the West”,正是《西游記》的英文譯名。影片中的幾個同行去探尋外星人的人,也和《西游記》里師徒四人有對應關系。其中“唐僧”唐志軍無畏“九九八十一難”,只為修得真經。但《宇宙探索編輯部》里“真經”是否存在,還是個未知數。因此唐志軍的這趟旅程,又有幾分未知。
在當今的電影市場,有著許多豐盛的“大菜”,有著大投資、高技術,讓人看起來就食欲滿滿。也有像《宇宙探索編輯部》這樣精致又別具風味的“小菜”,它們可能只是出現在巷口街邊的美食,但別具一番風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