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話題性最強的是誰?
(相關資料圖)
是史上首部入圍影片,因爭議和輿論壓力而單方面宣布退賽的《給十九歲的我》。
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吸睛的是誰?
是一部改編自真實案件的,由于過于寫實而被定為“第三級影片”的《正義回廊》。
無論是話題性還是吸睛程度,這兩部電影無疑都將成為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引人矚目的焦點。
在這樣的光環(huán)籠罩之下,那些過于情懷、過于文藝的作品,便顯現(xiàn)出特有的了無力感與高冷感。
也許這不是他們想要的,也許這就是他們的本質所在。
就像這部由新銳導演曾憲寧執(zhí)導、張艾嘉與任達華主演的《燈火闌珊》一樣。
他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向觀影者講述著一個時代的落幕,以及那些曾經(jīng)代表璀璨與繁華的東西。
或許歷史,只能用這種方式被少數(shù)人銘記;又或許,他們能重建曾經(jīng)的璀璨與繁華。
當一個寡婦(美香)從過世丈夫(燦鑣)的遺物中找到一把鑰匙。
當這個寡婦用鑰匙打開了丈夫臨終前想要重建霓虹的秘密之門。
當寡婦在尋找霓虹故事的路上,再次回憶起自己與丈夫的浪漫與溫馨。
這一切,或許僅僅只是丈夫留給她精神上的最后慰藉。
霓虹的燦爛,或許象征了美香對丈夫的愛。
可直到丈夫過世之后,美香才發(fā)覺自己或許并不了解自己的丈夫。
因為丈夫對霓虹的眷戀,就像自己對他的眷戀那般深沉與不露痕跡。
在這樣一份眷戀下,在這樣一種回憶里,美香開始了對丈夫生前往事的回憶之路。
那是最日常的夫妻互動,那是最真摯的愛情甜蜜,那更是只有張艾嘉與任達華這個年紀,才會明白與信手拈來的夫妻互動。
這一切,表演也好、真實也罷,就那么自然而然的即興出現(xiàn)了。
你不覺得嗎?無論是張艾嘉與任達華也好,還是江美香與楊燦鑣也罷。
他們無論是站在一起、還是坐在一塊,都是極有夫妻相的一對,都是讓人看起來充滿甜蜜感的一對。
作為一個回憶中的人物,作為一個對妻子既深情又浪漫的丈夫。
《燈火闌珊》中任達華,不僅表現(xiàn)出了對霓虹燈的熱愛,更將一份真摯的愛奉獻給了張艾嘉。
這種只有歲月與風霜磨礪下,才會有夫妻情感互動,不此一次的打動著我,讓我淚流不止。
除卻愛情與親情,任達華憑借手中的霓虹燈向觀眾講述了一個情懷,一個只屬于香港這座“東方之珠”的情懷。
正是這些霓虹燈,讓我們再次想起了那個璀璨與繁華的香港,那個五光十色的“東方之珠”。
正如任達華所感慨的那般。
色彩永遠是無法被復制的,今天的香港已經(jīng)沒有了霓虹。
失去的色彩將永遠失去,如今你我只能透過《燈火闌珊》去懷念曾經(jīng)的霓虹。
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能在灣仔或旺角看到為游客設定的霓虹打卡點。
但你永遠不會再次看到那個五光十色的香港、那個五光十色的年代。
直到最后,雖然美香依然在努力完成丈夫的遺愿,但她們的女兒卻已經(jīng)在計劃離開這個失去霓虹的城市。
《燈火闌珊》注定不會成為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熱門影片,更很難在所有獎項上有太亮眼的表現(xiàn)。
因為他是太過情懷,因為他太過悲傷。
即便張艾嘉與任達華的表現(xiàn),曾數(shù)度讓我眼前泛起白霧。
可在這層白霧的映照之下,我看到的卻不是那個曾經(jīng)的霓虹之都。
或許,從香港老一輩人的視角來看,《燈火闌珊》值得更多。
在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眾多提名獎項中,《燈火闌珊》只得到了“最佳女主角”與“最佳新演員”兩項提名。
雖然他比起另外四部只獲得一項提名的電影,已經(jīng)算是不錯的表現(xiàn)。
但如果你有看過這部電影,曾經(jīng)向往過那個霓虹閃爍的香港,曾經(jīng)透過各種方式把那個五光十色的香港印在記憶里。
或許在香港電影金像獎這個本土電影大獎中,他應該值得更多。
這無關乎張艾嘉,也無關乎任達華,只關于那個已經(jīng)逝去的霓虹香港。
(看完記得關注“花煜寒”哦,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給十九歲的我》41屆金像獎最大爭議,1個導演與6個學生的故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