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五一檔,有一部電影以十分亮眼的成績,出現在觀眾眼前。距離正式上映還有4天,這部電影的想看人數超過140萬人,預售票房已達到6500萬,大V推薦度98%。很多觀眾都盼望4月28日能快點到來,一起去影院感受這部電影的精彩之處——《長空之王》。
(資料圖)
一批觀眾已經在4月23日(周日)舉行的首映禮上率先觀看了這部電影,所有人都回答了一個問題:《長空之王》值得每一份期待。
首映禮當天,《長空之王》更是多個平臺霸榜熱搜,形成了70多個話題的討論,可以說很火,而且火得有理有據。
有主創現場濕了眼眶,也有觀眾哭濕整整一包紙巾,更有觀眾在看完之后更加深了對中國軍人,中國試飛員的崇敬之情。
一部集中了愛國情懷,軍事迷盛宴,帥哥扎堆,哭點笑點都密集的院線電影,觀看《長空之王》不限制年齡段,只要你看了就會喜歡。
因為這部電影最大吸引力來自于題材,以及題材帶來的情感共鳴。中國戰斗機試飛員,戰斗機對觀眾來說本就是隱秘而偉大的,試飛員這個職業更是鮮少有人知曉,所以從電影的開場,觀眾心情隨著電影的節奏,從好奇到驚嘆,再到感動和自豪,每一個情緒的轉變都是導演用影像在告訴我們:有一群人,在用自己的方式保護著我們。
試飛員的工作,我簡單理解就是:將未投入正式使用,但已經成型的飛機進行真人真機的試飛,來確保正式使用時是安全,準確的。
說起來當然簡單,但對于試飛員來說就是用生命追平正確率的過程。
主演王一博就在采訪中談到:“試飛員一直在嘗試新的機型,嘗試飛機的極限,一直在貼近危險”。為什么要嘗試飛機的極限?是因為試飛員需要把想到正式使用的種種可能,避免在真實戰場時出現意外而無從應對。
在對創造了我國飛行試飛史上50多項紀錄的試飛英雄張景亭的采訪中,他也很準確的談到:試飛員是科學的冒險家。
這句話放在電影里去看,就會發現幾乎是涵蓋了試飛員所有遭遇的“險”與“難”。難點在于,試飛員是第一個感受飛機性能的人,他如何衡量,如何表達這個飛機需要改進的地方?僅僅有感受是不夠的,需要強大的理論知識作支撐,這個“感受”才是有科學價值的;
險之處在于,一架沒有上過天的飛機,就好像一個從未獨立行走的孩童,需要攙扶,需要學習才能走穩走好,而孩子摔倒了還能站起來,飛機除了故障試飛員可能就會犧牲。
當然,你可能會說可以跳傘。但跳傘也是需要條件的,比如和地面的距離,比如適不適合跳傘,真實的情況并不是每次都是合適的完美的,有的試飛員為了避開居民區可能就此錯過了最佳跳傘時間。
就算能跳,跳傘也會給身體和心理制造巨大的創傷,因為在跳出的一瞬間身體會承受很大的壓力,頸椎和腰椎會產生錯位。
我們常說太難了。對于試飛員的工作的難點是和生命交織在一起的,一次不順利可能就再也回不來了。
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了這個“難”到底是怎樣的,為什么把他們稱作英雄。在首映禮的現場,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特級航天員、中國首飛太空第一人,曾經開過殲擊機的楊利偉也觀看了這部電影。
不知道他在觀看的時候有沒有想起自己接受訓練的那些日子。電影里有很多對試飛員的訓練方式的展現,正因為這個職業所擔負的危險,所以他們的訓練更嚴格。
從體能訓練到模擬場景,從失重暈眩到蒙眼操作,都需要試飛員有優于常人的體能,刻入肌肉記憶的操作熟悉度和能處理各種各樣危險情況的冷靜。
試飛員職業被稱為“刀尖上的舞者”,是給新機劃定邊界的人,試飛員面對的是未知和風險。發動機停車、失速尾旋、大迎角過失速機動 …… 這些聽上去就極其驚險的特情,都是試飛員日常要試飛的科目。
也是因為電影中對訓練過程的展現,讓我們更尊重中國軍人,更崇敬中國試飛員,這種尊敬在演員的眼中也可以看到,他們更完整的體會了這個過程,在首映禮上遇到來觀看電影的老兵,演員們眼中都閃爍著敬佩之情。
這種真情流露,體現在表演上就是一種真感情,真體驗。電影中的試飛員張挺(胡軍 飾)、雷宇(王一博 飾)、鄧放(于適 飾)都展現出了優秀試飛員的鮮活形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當雷宇失誤之后難以抵抗心理壓力和隊友鄧放的打壓在更衣室打架,這時張挺隊長走進來制止他們時說的一番話:誰的命不是命,誰不是爹生娘養,跳傘沒有錯但是你慌什么,儲存卡是空的,沒有任何數據,等于我們這次白飛了!
這句話幾乎是幾個主角命運走向的縮影:要保護生命,但要在跳傘之前拿到數據,這次試飛才是有價值的。
雷宇有沒有拿到數據,他是否每次試飛都能安全落地?
張挺說誰的命都是命,但是遇到危險他有沒有把自己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期待觀眾們進入電影院去解開,而這些問題的答案會變成感動我們的眼淚,眼淚又會成為心中難涼的熱血!
《長空之王》4月28日上映,很燃很刺激,有淚也有笑,還有4天,提前買好票,到時候快去看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