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劇本打磨6年,成片又被積壓3年的《戰火中的青春》(原名《我們的西南聯大》)終于在今年開播了。
男主王鶴棣,去年剛晉升的內娛天選Bking,憑借《蒼蘭訣》貴氣逼人的月尊大人一角成功洗白當年“歪嘴龍王”、“AI式面癱演技”之恥,順便翻身成內地頂流候選。
(資料圖片)
一朝爆火,逆天改命,待映作品接連不斷,是連王鶴棣本人都會說“遇到東方青蒼是我的救贖”的程度。
女主周也,憑借《少年的你》中魏萊一角穩穩立住了“惡女人設”(誰也沒想到這竟然是周也演技的巔峰)。
而后紅地毯上冷臉,成功刷爆娛樂圈熱搜頭條,被外界稱為“95花顏霸”。
棣帥周美,就說這CP感,誰看的不得驚呼一句絕了?
光是一張被提前曝光的合照就引發了無數顏粉的在看預定。
再加上王勁松、蔣愷等一眾老戲骨的加盟,《戰火中的青春》幾乎被視為另一部《覺醒時代》。
可惜,希望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如今一經開播就悄無聲息的撲了。觀眾對劇本反饋,沒有歷史的厚重感堪稱詐騙。
而主演們,好看是好看,可惜一到動態就“見光死”,夢碎了。
【1】
《戰火中的青春》講述的是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后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在戰火中堅持辦學。
一群手無寸鐵的師生擎起了科學救國的大旗,他們南遷成立“西南聯大”,保住高等教育的薪火。
在歷史上,西南聯大,曾是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跡。
當年,汪曾祺就曾感慨西南聯大是:“可以彪炳于世界大學之林,與牛津、劍橋、哈佛、耶魯平列而無愧色的,窳陋而輝煌的,奇跡一樣的,‘空前絕后’的大學。”
這座只存續了八年的“臨時大學”,卻誕生了無數棟梁之材。
2位諾獎得主,4位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8位“兩彈一星”元勛,170多位院士......光聽一聽“西南聯大”的名字就有一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但這種類型的正劇在市場上不少,觀眾容易審美疲勞。
講差了,容易變成一味的說教。但講好了,就有“愛國情懷”的加分項,此等buff加持很容易上大分。
積壓三年的《戰火中的青春》屬于前列。劇情上,愛國口號全靠喊,情節閹割后邏輯混亂,銜接生硬。
演技上,全員老戲骨的襯托下,也越顯露出男女主角演員在表演上的生澀感。
程煜飾演程家的程道襄,全然能夠拿捏住一家之主的氣場,舉手投足,不怒自威。
馬躍飾演的聞一多教授,在不得已背井離鄉的選擇下的情真意切。
兩位清華、北大的校長,風格截然不同的裝束,但一言一行盡顯學者之氣,甚至可以從顯著區別的談吐和衣著中看出兩座名校之間不同的風格。
反觀男女主,氣場完全偏離。
周也飾演家道中落的北大文學系才女林華珺。乍一看海報,絕對擔得一句賞心悅目。
可惜一開口總有點不是很聰明的樣子:
男主王鶴棣飾演留美歸來的學子程嘉樹。
有點洋氣,但不多,像長得好看持俊犯憨的小姨家的堂弟。
就連他毅然決然說出“我要考北大”的高光時刻,也完全沒有學霸的代入感,還是痞氣居多。
目前整個觀感下來就是“可惜了,可惜了”。
“那么漂亮的孩子們,可惜不會演戲。那么大的制作,可惜導演不會講故事”,還不如壓著不播。
【2】
要說演員們沒有努力珍惜機會吧,也不是。
周也曾在采訪中表示:“因為怕辜負大家的期待,為了更好的演繹戰火中的愛情,她也查閱了很多資料做了很多功課,以便了解那個年代人物的內心想法。”
而王鶴棣則在劇中跑了700余個炸點,“土直接進到我耳朵里,當時腦子就‘嗡’的一下”。
努力是真努力,但效果也確實不佳,而觀眾只為結果買單。流量們“棄偶從正”,的初衷是互相成就,為正劇引流,為流量轉型。
只可惜,走出舒適圈就原形畢露的演技卻屢屢打臉,在一群老戲骨的對比下,暴露出更多演技缺點,反而陷入更大的尷尬之中。
當初,周也的魏萊,離不開導演曾國祥的精雕細琢,甚至因此獲得最佳女配角提名。
可在95花中,“演技最差”的投票中那也是幾乎斷層式第一。
與當年張榕容的電影到影視劇,有著異曲同工之感。
誰敢相信這是當年驚為天人的楊貴妃,劇拋是劇拋臉了,但這也堪稱“毀容”吧。
他們一旦失去指導,放飛自我的熟悉感覺便又會出現,威懾程度同等于“螞蟻競走了十年了”。
周也在《戰火中的青春》同樣主打一個悲喜形于表面的浮夸。
震驚寫在臉上。
溝通重點:要瞪眼,要咬牙。
而王鶴棣演技的不穩定則更歸結于“角色”。
一方面東方青蒼角色本身討喜,屬于“霸總”去油成功的典型案例。
一個尊重女性,沒有爹腥味的霸總,帶著點王鶴棣本人性格中的小調皮,大魔頭的反差盟一下子有了。
趙露思則屬于這個方向的集大成者。
在古偶中的俏皮靈動還甚是可愛,但到了年代劇中卻無處不暴露著格格不入,反而暴露了演技上的短板。
喜怒沒有任何層次過度,浮于表面,五官亂飛,表演痕跡十分明顯。
只能說,古偶中角色更加適用,或者說,他們在演自己。
【3】
越來越多的流量躥紅,一朝成名甚至讓不少人忘乎所以,百無禁忌。內娛開始向狂歡演變,討論的核心也開始失焦。
一些人,連入門級的業務能力都不具備,但偏偏,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對他們而言,這是最好的時代,可對觀眾來說,這是最壞的時代。當浪潮褪去了,流量也褪去了,過了時節性他們又糊的一塌糊涂。
可內娛圈也因此生成了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沒有人靜下心來對待好角色,人人自危的陷入了掙快錢的怪圈。反而觀眾說點不好的都算得上“冒死批評”,粉絲們隨時得“我家哥哥(姐姐)到底得罪了誰”的架勢。
內娛實力在一眾捧殺下,不進則退。他們反復馳騁在上綜藝、炒CP、上熱搜的成名快車道上。反觀當年的影帝影后們,被學業折磨的“人生都是灰暗的”。
劉燁回憶起來也是一度哭訴:不交作業一年級就開除你。
那年,的班主任常莉,招生要達到她的種種標準,教學更要遵守她的條條教規。
禁止大一大二拍戲,大三大四才能出去,并且不是所有的戲都能拍。
而后,誕生了實打實的“明星第一班”。
那種時候,明星不只是成名,背后還有一股子對待藝術的工匠精神。
【4】
我們當然是鼓勵流量們走出舒適圈,成為真正的頂流。但這前提應該是不以“快餐”的試錯形式,角色碰著了,成功上岸。
可古往今來沒有“臺下十年功,臺上十分鐘”的演技沉淀,難有蛻變的翻身仗。
把努力說的多動聽,也終究是自欺欺人。
天賦選手有,但沒有汗水的付出,也終將泯然眾人矣。惡性循環的結果是,內娛如今以“流量”為榮,但終將以“流量”為恥。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