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乘風2023》一公。
謝娜組《龍拳》票數上半場最高。
但“龍拳 尬”“謝娜用力過猛”“劉雅瑟 油”等內容,討論度一浪高過一浪。
【資料圖】
儼然有“現場得分最高,但播出后被罵最兇”的架勢。
來,我們從頭說。
一,《龍拳》:討巧模式的雙刃劍
舞臺背景等各方面配置都不錯,鼓聲陣陣、烈焰灼灼,黑金點點、飛龍栩栩;
缺點是不能細看也不能認真聽,挺尬的。
事實上,起初看謝娜選人,覺得她這一組畫風最統一、配置也均衡。
有大vocal A-Lin,有四舍五入是真女團的曾可妮,有走中性帥氣風的劉雅瑟。
謝娜爭議很多,但她顯然可以通過高強度突擊中拿下一段舞蹈。
看完配置,就能清晰預設她們“國風+燃點”路線的打法走向。
但走向和具體呈現之間,還隔著千山萬水,步步都可能走形。
A-Lin那段戲腔出來,水準在線,好聽。
還有她不常展示的幾分柔媚婉約。
柔而不弱、纏綿而不艷俗。
問題是這段太短。
對她個人而言不夠發揮空間,對整首歌而言占比也很少。
(畢竟是多人舞臺,要基本平均分配,演唱部分不能全是A-Lin的個人秀)
其他幾位的單人rap,都很一言難盡。
個別段落,甚至是格外難聽的程度。
另一個難點則是其中融入的武術動作,某些鏡頭中的謝娜,都是“沒有功夫只好特別突出力氣”的觀感。
這個舞臺特別需要力量感。
厚積薄發、舉重若輕有數十年舞蹈或武術專業功底的力量感,和“現場純強調特別用力”的力量感,觀感很參差。
三個五人組舞臺,《路燈下的小姑娘》墊底沒啥毛病(舞臺墊底、唱跳能力不足,不意味著每一位姐姐都不圈粉,這點下一part細說)。
隔壁的Problem,燃點情緒和帶入氛圍感都做得不錯,完成度未必輸《龍拳》。
而現場票數不及《龍拳》,可能是選曲本身的討巧程度。
周杰倫的粉絲基礎歌曲的傳唱度自帶的天然好感度,國風+燃點的雙重討巧因素,都屬于“人(原唱)比舞臺大”的類型。
對于龔琳娜和A-Lin這種級別的專業歌手而言,是“人駕馭歌”而非“歌托人”。
(四舍五入大概就是“人穿衣”和“衣穿人”的差異)
但對非唱跳專業的姐姐們來說,非常依靠曲目、舞臺、編排等各種外在助力。
從選曲邏輯上說,謝娜很聰明,初舞臺贏得主動權,在第一輪成功選到最有觀眾基礎的、最有現場感染力的。
但討巧與否只是小范疇的相對概念。
現場感受如何、討巧與否,在更大范圍的不同觀看端、接受體驗很可能截然不同。
不夠硬核的“討巧”,被評價所反噬也很正常。
二,Problem:顯性隱性舒適區
這一組舞臺中,Amber原本是標準舒適區。
她就是唱跳歌手,這首歌也是她的路數。
但她練習中受傷。
雖說帶傷拼搏橋段如今已經不太能感動觀眾,但至少關于她的表達走向、呈現重點都很明確。
這一組里讓我意外的是瞿穎和朱珠。
狀態對,情緒也對。
很適合這首歌。
相比之下,Gina和李莎旻子,動作還是過于綿軟乖巧。
練習階段Amber對癥下藥給大家調整,或許她們有所轉變、但最后依舊不太對味。
如果選擇甜美可愛掛的舞臺,可能更適合她們。
浪姐主打“乘風破浪”重視走出舒適區,第一層明面挑戰是職業身份。
模特瞿穎、演員朱珠,來唱跳舞臺。
第二層半明面挑戰是慣常畫風。
比如這首歌的酷的颯的不在乎的甚至有些蔑視的畫風,對Gina和李莎旻子都是挑戰。
她們原本未必有特別清晰的人設標簽,但肯定不是這個路數。
第三層“人為障礙或意外挑戰”,則是短時間拿下舞臺或身體極限符合狀態。
前一種對所有姐姐都適用:排練準備時間有限。
后一種比如這次的Amber受傷。
一整組看下來,她們這組在“走出舒適區”方面步子很大,雖然不是人人完美但有勁兒。
幾個好笑的笑點,比如謝娜拉票時說龍傲天時朱珠一臉懵,瞿穎解釋“一個小品”。
(此處應該@少爺和我:哈哈哈一個小品?)
Gina口音里時不常蹦出的東北味,還挺可愛。
李莎旻子拉票時甚至都開始說“工作生活順利了”,感覺她馬上都恨不得要給大家拜年了。
勇敢跨出去半步,大概率不能立刻到達光芒萬丈的彼岸。
但有這開頭的半步,才有未來所有的可能性。
三,《路燈下的小姑娘》:技能可以不專業、態度要專業
這一組目前是上半場最低分。
四位演員+一位歌手的配置,先天陣容就很不占優勢。
而僅有的這位歌手徐懷鈺,還被質疑舞蹈動作劃水。
(肉眼可見她非常緊張)
賈靜雯從第一集一進門就認下“五音不全”“聽我唱歌是受難”等title,初舞臺用高分精品劇作的濾鏡、打情懷牌,一公已無情懷牌可用(選曲既定的情況下)。
但我倒挺喜歡賈靜雯的表現。
不行就是不行,不會就是不會。
能學多少學多少,能練多久練多久。
一開始就滿場拉著人求教,比如見縫插針找龔琳娜問如何控制氣息等等。
人家數十年功力,她不會和武俠故事一樣有“一句秘訣就能學到脫胎換骨地步”的奇跡。
但在學在努力乘風破浪的狀態,觀感舒適。
節目中,走出舒適區的困難和忐忑、懷疑和糾結,能讓人共情“遇到困難時的自己”;
坦然面對短板,不逃避不灰心認認真真踏踏實實的作風,也很能圈粉。
坊間盛傳因為徐懷鈺劃水所以賈靜雯特別生氣。
但目前已播節目正片中并沒有這一段。
對綜藝節目而言,如此天然現成的爭議橋段,完全放置一邊不剪進正片,合理嗎?
這一整集的練習室部分,從頭到尾幾乎是全員順撇的夸夸夸模式。
(一改從前爭議型看點模式,或許只是將爭議內容往后延置了?)
《浪姐》的底層邏輯,殘酷,又有偶然性和非限定性。
非專業人員跨界和專業人員組隊、同臺競技;專業性、綜合因素、綜藝看點等等元素,在瞬息萬變的局勢里鏡花水月一般來回變動,難參透。
但一步步“花笨功夫的聰明人”,大概更有機會擁抱好運吧。
四,《花海》:散裝聊天的整裝情緒
老龔和小美這一組,毫無疑問是一公上半場、全場唱得最好的。
唱功最好,情緒表達也最順暢。
舞臺上這首歌,對龔琳娜來說,無需幾成功力,除卻日語唱段發言大概全在舒適區。
(可能粉紅色也不是舒適區?)
兩位都是美的,但隱隱有點錦衣夜行、更多能量在水下。
拉票環節美依禮芽介紹自己時發音是“美依禮啊”,黃曉明還當場學了一遍。
她初舞臺之后“血洗B站”的二次元粉們血洗投票結果,“給內娛億點點二次元的震撼”。
順著這個思路,應該考慮的問題大概是“如何消弭二次元受眾和三次元節目的次元壁”。
而浪姐直接來了一波走心局。
(從錄制時間看,這一段早在乘風第一期正片播出之前,也就是說和小美人氣爆棚無關;當然是否剪入正片中大抵會和人氣有關)
二人聊天,詞匯逐漸散裝。
日常用語組問題不大,要不要喝茶等部分、基本順暢。
越往走心局越往深聊,聊天詞匯越“散裝”。
(“我strong”都說出來了,可可愛愛的)
大量依靠肢體語言和神情。
但,不夠順暢的語言隔閡,并不影響情緒表達的流暢和真摯。
龔琳娜說此前一直穿紅色不穿粉色,她被認為是不夠漂亮的、是不適合粉色的。
二人一度磕磕巴巴聊出深夜淚眼兩朦朧既視感。
語言有鴻溝,次元壁有界限,但情感沒有啊。
期待后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