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個人與群體的社會傳播關系,是《黑鏡》從策劃階段便確定的調性;通過科技的極端切口,或將人們從未曾意識到的隱形惡行淋漓撕開,或在新的時代能力中誘發那些不曾被直視過的深淵,或是呈現人性負面被新的“放大器”所聚集出的恐怖力量,重重席卷每個人,這正是觀眾認為《黑鏡》無可取代的核心所在。
而新一季的故事大量缺乏真正的“普遍性”深意,其暗黑偏頗于邊緣個體的陰暗表達,斷掉了對群體性幽暗的觸達與連接——這樣的恐懼就不再是《黑鏡》式恐懼。
作者:梁湘?????????????????????????????????
(資料圖)
編輯:藍二????????????????????????????
版式:王威
狼人?惡魔?世界末日?《黑鏡6》闊別四年回歸,觀眾們發現,徹底變味了。
2011年,《黑鏡》第一季開播即巔峰,以短小精悍的單元劇模式,打開了大眾視野。劇集在對近未來公眾生活變化的遙望中內窺人性,恐懼、自私、貪欲、懦弱等等人性的普世幽暗面,在種種極端現代科技情境中,以一種腦洞大開的荒誕手法呈現,其中的深度,在一鏡之隔中令人細思極恐。
被封為神作后,前四季《黑鏡》共獲79項艾美獎提名,其中21項獲獎。在國內,前三季的《黑鏡》豆瓣評分分別為9.4/9.2/9.0,而到第四、五季開始有所下滑。
觀眾對主創后勁不足的詬病與仍然懷抱期待的呼聲疊加在一起,為《黑鏡6》提前積聚了關注度。第一集《瓊糟透了》上線后似有神作回歸的苗頭,但隨著第二集的更新,《黑鏡6》口碑過山車般跌落:科幻性幾乎消失殆盡,奇幻元素離奇亂入,對人性的揭示邊緣而粗暴,觀眾難以代入或震動。客觀來講,如果這是一部常規劇集,那么它的制作水準依舊在線,但對于很多忠實觀眾來說:這已經不是之前的《黑鏡》了。
到底是基于怎樣的思忖,主創才會以四年的時間交付這樣一部幾近推翻過往理念的作品?探討這個問題,似乎已經不局限于《黑鏡》本身,而是在于相關類型題材的迷局。
“預見”與“人性”,缺了哪種力量??????????????????
《黑鏡》應該是什么?
黑鏡的概念起源眾說紛紜,一直沒有官方定論。單從名稱看,手機、電視、電腦、攝像機,都有一塊黑鏡。這種“黑”具有引申意義,隱喻著科技、媒體對人性的昭顯與黑化。而“鏡”這個字眼更直白:當我們看向鏡子時,首先看到的,都是自己。這種雙向的凝視,帶來了一種未雨綢繆的危機意識——當科技的發展超出了人類價值觀的把控能力和范疇時,身在其中的我們到底該何去何從?
作為《黑鏡》系列的唯一編劇,查理·布魯克在大學主修的專業是媒體研究,成為編劇之前,他的日常工作是撰寫科技和媒體專欄——這成了《黑鏡》誕生的絕佳土壤。作為資深媒體人,查理·布魯克對于科技進步與大眾傳播,有相當敏銳的洞察:靈肉分離后,戀人在虛擬世界出軌,算不算背叛?在打分制社會,人類會更美好,還是更畸變?芯片時代,24小時監控孩子,主動屏蔽掉“負面信息”,是否真的對他的成長有利?
這些故事,原本是一部近未來的科幻寓言,但隨著時代的快進,2011年的設想一步步應驗于大眾生活之中,它快速變成了精準的預言。這種超前性確實加深了《黑鏡》曾經的偉大,讓粉絲崇拜,給市場刺激;但拔高的期待,卻與此后片方及主創的幾度變更、創作的瓶頸夾雜在一起,造成了《黑鏡》后期的滑鐵盧。
在《黑鏡5》口碑幾近跌入谷底后,《黑鏡6》的第一集將流媒體、大數據小偷、霸王協議、AI創作等等時下熱門科技話題一網打盡,緊跟AIGC潮流,創作了一個荒誕與警示并存的故事,甚至還完成了一場絕妙的自黑。這一集正逢好萊塢編劇罷工事件,工作室啟用AI寫劇本的傳聞沸沸揚揚,于是與當下的強呼應讓它頗具熱度;但其中的暗邏輯卻令人擔憂:《黑鏡6》還具有預言能力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第二集《亨利湖》是部探索舊案的純懸疑故事;第三集《海之彼端》稍回歸了些“正統味”,宇航員利用意識上傳在地球與太空艙里意識穿梭,但更有熱門元素排列組合之感;第四集《梅齊·黛》中的偷拍狗仔竟然遭遇了女明星變狼人的離奇事件;第五集《惡魔79》中,惡魔現世,告知女主,如果不殺掉三個人,世界就會毀滅。
對于抱著翻開預言之書的心態觀看《黑鏡6》的觀眾們,這面鏡子中呈現的,要么是老生常談的舊聞,要么是只爭眼球的離奇。
進一步來說,預言力畢竟只是外顯,真正能觸動觀眾的還是其曲折幽暗的人性價值觀。觀看《黑鏡》前幾季時,科技性外殼之下,冷峻而普世的是非抉擇,才是鏡子最讓人細思極恐的那一面黑。而丟失超前與預言標簽的同時,《黑鏡6》對人心的拿捏少了主題支撐,變成了泛泛而談。尤其是第五集《惡魔79》中的電車難題,是殺死三個人還是引發末日毀滅所有人,稍微的掙扎質疑過后,這個命題的答案就昭然若揭,主角剩下所面臨的不過是如何安全地臟掉自己的手,而不是權衡與破局,基本沒有掙扎的痛苦,反而心安理得起來。
失去了深度困境,也就失去了批判。人性的迂回反轉在《黑鏡6》中變得直給起來——更邊緣、更黑暗、更粗暴。以第三集的故事為典型,在星際飛船執行任務的宇航員,可以通過意識上傳,“附身”到自己在地球的仿生人身上陪伴家人。為了安慰慘遭厄運全家滅門的宇航員同事,另一個宇航員同意借出自己的地球身體,讓這名可憐的同事附身,再次感受下地球的風土人情。什么東西可以借,什么東西不能借,稍通人性的觀眾都心知肚明;于是,鳩占鵲巢的奪舍故事意料之內地上演,盡管最終的暴力與血污仍然令人瞠目,但這種極端狀態并不能引發什么深層次的掙扎與共鳴,除了對人性至暗的顫栗,靈魂深處其實沒有別樣的漣漪。
再回到早期的《黑鏡》,石破天驚的第一季中,在道德輿論與網絡效應的合圍下,首相被迫在全球直播面前以慘烈的方式侮辱了自己的人格。旁觀這場聚眾惡行的“日常性”,感受這份惡果的“恐怖性”,無力于其中的“無解”,這些復雜感受是可以刺痛幾乎所有觀眾的。又譬如第二季中《白熊正義公園》對“正義”一詞的辯證探索:對惡的審判的無度,是否也是惡的一部分?這種哲學思考則是自古有之,而在《黑鏡》的故事下,以新的時代、新的形式具現。
探索個人與群體的社會傳播關系,是《黑鏡》從策劃階段便確定的調性。通過科幻的極端切口,它們或將人們從不曾意識到的隱形惡行淋漓撕開,或在新的時代能力中誘發那些不曾被直視過的深淵,或是呈現人性負面被新的時代能力所聚集放大的恐怖力量,能重重席卷每個人。這正是《黑鏡》系列所探討,也是觀眾認為《黑鏡》無可取代的核心所在。而新一季的故事大量缺乏了真正的普世震動,其暗黑偏頗于邊緣個體的陰暗表達,斷掉了對群體性幽暗的觸達與連接——這樣的恐懼就不再是《黑鏡》式恐懼。
身份定位,無奈中的動搖與模糊?
對比《黑鏡》系列中的迭代變更,嘗試丟掉科幻標簽的《黑鏡6》似乎準備更換賽道,重新打造IP。
站在IP的角度,以項目產品的形式分析《黑鏡》,這個系列最初是查理·布魯克的個人創意。擅長短劇本構思的查理·布魯克將AI、科技和社交媒體作為短劇提案,用“如果某些時刻真的來了,我們會怎么樣”的危機意識,挖掘恐懼,“做一個圍著篝火講故事的人,講述一些讓人無法安心的故事,讓人感到世界的怪異”。
最怪異的恐懼,就是未來即將發生的事情,像一把達摩克里斯之劍,看似遙遠,似乎時刻又會洞穿胸膛——在這點上,《黑鏡》顯然是成功了。作為獨立實驗性的英劇,《黑鏡》一經推出,就創下多種收視奇跡,但制作費用的昂貴,是不能忽視的客觀事實,高級的特效與質感都是拿錢砸的。榮譽與風險并存,觀眾看不到資本背后的權衡與猶豫。
事實上,第二季續拍后,比起第一季的爆火,收視就已不穩定。英國電視四臺希望《黑鏡》放棄單元劇模式,變成合拍劇——緣由仍然是預算。溝通失敗后,《黑鏡》第三季難產,網飛取得版權。而這也意味著,《黑鏡》系列要由英劇變為美劇走向國際化。
或許英劇美劇的制作思維差異,導致了《黑鏡》的調性變化。英劇對作品的創作周期長,前期籌備、劇本打磨等等,成本都要高出市場均態。英劇演員對表演的呈現要求極高,尤其對文本臺詞極為細膩苛刻。這種條件下,老牌劇集有忠實觀眾積累,成本尚可控,但是新生劇集則經不起這種長期延續。變為美劇后,《黑鏡》從以往的五個月一集的拍攝周期變成了三個月一集,不少來自好萊塢的導演明星也參與其中。劇集的主題變得更具噱頭,原本克制幽深的黑色幽默底色,也開始直給奔放起來。
最核心的是,《黑鏡》開始著手拋下“科幻”標簽。主創團隊在接受采訪時說過:“把這部劇解讀為讓人們警惕科技的發展,就像《驚魂記》講的是銀器有多危險一樣可笑。”盡管編劇查理·布魯克本人再三強調說,《黑鏡》一開始的定位就是現代諷刺寓言,但主創的聲明并不能抹去市場的呼聲,因為一部作品自從誕生那天起就不屬于作者一個人,而是由所有人共同評判。
為了與科幻“劃清界限”,網飛甚至以“小黑鏡”為宣傳案,推出了《我們今后的故事》,采取《黑鏡》的劇情模式,聚焦科幻題材,以此作為科幻版《黑鏡》的賽道分渠。
這種看似自砸招牌式的舉動,站在創作角度,其實是難以規避的飲鴆止渴。年代更替,現實中的科技突飛猛進,編劇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卻近乎山窮水盡。再神的科幻劇,如果跑不贏時代與觀眾的成長,也只能落得江郎才盡的嗟嘆結局。當科幻作品喪失了預言性,科幻這個詞本身就要大打折扣。而缺乏洞見、驚艷感不再后,故事上用力過猛的戲劇缺點也就跟著暴露無遺。
但即便嘗試丟掉科幻標簽,《黑鏡》在創作上的處理也盡顯疲態。《黑鏡6》的幾組故事,看起來像《9號秘事》《吉爾莫·德爾·托羅的奇思妙想》甚至《美國恐怖故事》的聯名,只剩下炫技與并不驚喜的獵奇。諷刺的是,列出的這幾個例子,也隨著新一季的上映無一例外地口碑下滑。
也許,《黑鏡》這個模式的功效基本耗盡,一個模式如果不主張變革,必然會走向盡頭;盡管變化后可能會有觀眾質疑丟了初心,但他們必須找到一個新的生機路徑。黑鏡到底是"黑"重要,還是"鏡"重要,到底是對人性深度洞悉、更深層次地挖掘,還是為近未來生活找到更絕妙的預見想象,其實真正抓好了任一點,都不至于讓觀眾惋惜。《黑鏡》不是任一作品的隨意替代品,這也是這個IP這么多年經久不衰的核心。遙望未來內窺人性時,也別丟了自己,讓《黑鏡》只成為《黑鏡》或許依然是最好的破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