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雖然還沒過去,但種種新聞還是讓很多人在烈日之下體會到了一絲寒意。
縱然很多人依然可以歲月靜好,但在雪片般飛來的新聞里,難免也會有一種預感:曾經我們以為與生俱來,同呼吸一樣自然的庸常日子,或許即將離我們遠去。
但夾雜在這些大事中,有一則新聞不斷霸占熱搜,因為這則新聞足夠荒唐,反而讓眾多承擔經濟下行壓力的普通人能夠對其會心一笑,那就是TFBOYS的十周年演唱會。
(資料圖)
粉絲們為赴十年之約,搞出了各種嘆為觀止的花活,先是根據團粉、唯粉、CP粉、黑粉搞出的幾十個陣營的排列組合就足以讓很多人的大腦當機。
之后,各個陣營之間又各顯神通,上演了結合諜戰、反腐、宮斗等多個題材的大戲。
有賄賂保安好讓他們能帶應援燈入場的;有直接買了保安名額,給自家偶像粉絲開綠燈的;有假裝成對家粉絲,發布假消息,制造混亂的。
春秋戰國時代的縱橫家們來了,也得暈頭轉向。
遙想十年前的2013年,或許包括TFBOYS在內的所有人都想不到未來的娛樂產業會變成這樣。
可馬后炮一點說,如今再回顧2013,種種跡象表明,盡管在大多數人看來,那年我們只是重復著平淡的生活,但如今的驚濤駭浪早就在那個時代有了一絲波紋。
眾所周知,蹦迪班長是一個以懷舊為主的文娛號,十年的跨度已經足夠我們開啟懷舊,所以讓我們把時間撥到2013年,看看那時候命運的齒輪是如何轉動的。
1.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那一年同往常相比似乎沒有太多變化,盡管一再唱衰紙媒,但鱗次櫛比的報刊亭依舊擺滿了各種雜志,我們在愛奇藝上追著《進擊的巨人》,在搜狐上看著無刪減的美劇,并相信這種日子會持續下去,以后的正版海外劇集會越來越多。
▲血腥的場面和壓抑的基調,《進擊的巨人》讓很多觀眾大受震撼
隨著國內電影票房紀錄的不斷刷新,越來越多資本意識到,人們在實現了物質極大豐富后,已經開始舍得花錢去搞精神文明,所以更多的熱錢也流入了電影市場。
在野蠻生長的年代,注定會有渾水摸魚的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郭敬明的《小時代》。
在草草學了點電影導演知識后,作家郭敬明變成了導演郭敬明,僅僅兩個月時間,就打造出了這部日后被不斷二創,話題度始終居高不下的系列作品,甚至在郭導已經淡出大眾視野后,關于小時代的調侃始終未曾間斷,每到8月18日,都有很多人為顧里慶祝生日。
▲B站上至今有不少為顧里慶生的二創
其實那年比《小時代》爛的片子有很多,比如《富春山居圖》,但為何《小時代》這種“姐妹撕逼,誰勸架誰挨罵,最后又莫名和好”的片子能成為一個亞文化icon?
▲光看動圖,我腦海中就浮現出了郭碧婷的聲音
想來想去,學委給出的答案是:郭導足夠真誠。
是的,你沒看錯,就是真誠。
少時家貧、身材矮小的郭敬明始終想擺脫原生環境對他的影響,我們可以看到他的作品中幾乎沒有什么關于故鄉——一個四川四線城市的印記,反而把所有內容都投射到繁華的代名詞——上海。
就像大多數二本學生考研到清北復交一樣,在被問到哪畢業的的時候,往往不會說自己的本科院校,郭導也非常賣力地想證明自己屬于上海,屬于這里的上流社會,甚至不惜在其中加入了兩個自己形象的投射:天才作家周崇光(名字和郭敬明聯系起來就是崇敬光明),霸道總裁宮溟。
然而郭導有些用力過猛了,他所構建的上流社會更像是“皇帝鋤地用的是金鋤頭”的臆想,不斷強調品牌和價格以證明“我有錢了,我是上流社會了”,不僅old money并不買賬,在一線城市打拼過、見識過的人也對其報以嘲笑。
而真正買賬的,來自一線城市以外,根據相關機構的統計,他們是《小時代》系列票房的主力軍,郭敬明為他們描繪了一個遍地是黃金的上海,讓無數小鎮做題家們躍躍欲試,要成為新一代的探險家。
這符合當時的社會期許,在那個時候,考公是一種缺乏拼搏精神的體現,網上流行的是“過那種一眼就望到頭的生活,和混吃等死有什么區別?”
現在削尖腦袋也要上岸的年輕人或許無法理解前輩們的自信,正如當時才13歲的易烊千璽無法預料九年后會因為編制的問題被千夫所指。
2.
易烊千璽加入TFBOYS組合時,王俊凱和王源已經是組合里的“老人”,之所以又選擇了他,只是因為他的舞蹈能力比較突出。
2007年,一個叫黃銳的年輕人與女同事一起看日本藝人表演的視頻,驚訝地發現那些藝人身后伴舞的都是小孩子,女同事跟他科普說:這些小孩都是經紀公司旗下的苗子,自己的偶像就是這么從伴舞逐漸成為巨星的。
這種就是養成系藝人,要說這一領域的開山鼻祖當屬日本的杰尼斯事務所,1991年,當杰尼斯旗下的SMAP組合剛剛出道時,年齡最大的木村拓哉時才15歲,最小的香取慎吾當年僅11歲。
如此幼小的年紀,在唱跳演這些藝人的業務能力方面自然顯得非常稚嫩,無法與已經成名的巨星相比,但對于養成系偶像來說,要的就是這份稚嫩。
與傳統的“發現潛力股——悉心培養——成熟后推出——一炮而紅”的明星培養路徑不同,養成系偶像推給大眾的,就是一堆半成品,甚至連半成品都算不上。
但正因為這樣,粉絲們才更能體驗偶像每一次進步、每一次成長的欣喜,如果說很多家長“望子成龍”的想法是來自于因為自身平庸,而將成才的想法轉嫁到子女身上,那么養成系偶像對于很多粉絲來說,就是把自己的明星夢映射到這群孩子身上。
而且想要養成,你就要付出精力,而這些時間、感情、金錢也就變成了巨大的沉沒成本,讓粉絲們難以自拔,粘性極高,試想,假如你對一個15歲的孩子投入了十年的精力,看到25歲的他已經風光無限的時候,你也必然與有榮焉。
盡管日本的杰尼斯早就嫻熟地運作了20多年,但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養成系偶像仍是個新鮮事物。
另一個日本現象級的養成系偶像團體akb48是很多宅男的女神(們)
雖然已經體驗過《超級女聲》、《快樂男聲》和《我型我秀》這類需要粉絲高度參與的活動,但畢竟當時仍是電視為王的時代,粉絲最多在投票環節發動家人朋友給自己喜歡的歌手投票,而平時他們對藝人的生活依舊十分陌生。
而TFBOYS幸運地踩中了最好的時間點。
3.
光有創意而沒錢的黃銳找到了當時在做房地產的李飛,兩人一拍即合成立了時代峻峰,也開始著手在小孩子里挑選種子選手。
▲黃銳和李飛
2012年,已經在時代峻峰旗下的王源和王俊凱合唱《一個是夏天,一個是冬天》走紅網絡,與其說這是藝人的表演,不如說是兩個鄰居家的小孩在唱歌玩。
但科技帶來的生活方式的變化,讓他們最終搶得了先機。
2013年,中國智能手機的出貨量達到了3.53億臺,比2012年的1.96億增加了60%多,這也讓中國的智能手機普及率達到了66%,超越了西方發達國家,成為僅次于韓國之后智能手機普及率第二高的國家。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明星與粉絲的劇里看似更加接近了,過去需要守著娛樂新聞、買著娛樂期刊才能了解的明星動態,刷一刷微博就能明了,與以前給明星寫信相比,微博評論轉發點贊只需要動動手指,讓追星的成本無限降低。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時代峻峰耕耘數年推出的TFBOYS在那個大多數人還不知道流量為何物的時代,成為了第一代流量明星。
但流量時代就是這樣,你占了流量的好處,就得承擔流量的罵名,很快,全網黑的時代到來了,人們將他們三人組合故意讀成了“掏糞男孩”,除了真正的粉絲外,絕大多數人都對其嗤之以鼻。
但這是不是一次習慣性地對新鮮事物的聯合絞殺呢?就如同當年周杰倫也曾經被長輩厭惡,80后曾被成為“小皇帝、小公主”,90后被稱為“腦殘”一樣,對TFBOYS的口誅筆伐,是又一次老古董們對下一代散發出的爹味兒?
20多年前臺灣也有三個十幾歲的孩子組成了唱跳組合,風靡大江南北,那是小虎隊,為什么人們把小虎隊奉為青春記憶,而對TFBOYS無比苛刻呢?
▲都是三個少年的組合,路人對兩者的評價可謂天壤之別
學委必須承認,在黑TFBOYS的人當中,確實有不少僅僅是出于無緣由的惡意。
還有些是來自男性獨有的擇偶焦慮,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類男生,他們對女生喜歡的明星永遠嗤之以鼻,其心理就是認為這些明星搶走了本來屬于他們的資源,所以當內地女性嫁給異族的時候,他們有種莫名其妙的恥辱感(比如林志玲),而當外面的女性嫁給自己的男性(比如伊能靜,這個外面是相對于大陸而言,勿上綱上線),他們有一種征服的參與感。
當然了,這類人的心理狀態不是學委想說的重點,TFBOYS之所以無法獲得小虎隊的路人緣,甚至永遠成不了小虎隊的主要原因,還是互聯網。
4.
這是一個信息過載的時代,沒有手機時信息是寶貴的,我們守在電視機前看動畫片和電視劇,是因為播過了就沒了,下次重播不知道是什么時候,我們把一本書反復翻閱到掉頁是因為書太少,只能可著一只羊薅羊毛。
但智能手機普及后,信息變得廉價到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不停地信息轟炸讓所有人焦慮又疲憊,當我們看到一個自己不認識的組合總是輕而易舉地占據我們的信息源,而他們的作品又質量欠奉的時候,難免會心生反感。
“這三個人是誰啊,為什么總能看到他們?”
而粉絲間莫名其妙的戰爭更是讓路人心煩意亂,雖然在譚張爭霸時代有過兩方歌迷全武行的先例,也有陳曉東和謝霆鋒的歌迷對罵,但在當時的路人看來,這只是一則離奇新聞,他們像是一個旁觀者。
而互聯網時代則讓每個人都成為了參與者,不管你愿不愿意,沒準你在微博上的一句調侃或者無心之失,就可能引來粉絲的群起而攻之,這就更讓你有了“這幫粉絲都是神經病”的印象。
這種被迫的參與感不僅作用于網民,也作用于藝人本身。
小虎隊的時代,藝人們還是可以做自己的,所以在小虎隊解散前,蘇有朋可以選擇繼續深造,吳奇隆可以選擇去服兵役。
而陳志朋也可以毫不掩飾地在訪談中描述自己在事業被那兩位甩開后的失落和不甘;吳奇隆可以因為擔心拍攝進度,在腸子手術后沒多久就去拍戲,每天拍戲回來,自己換紗布止血。
▲小虎隊告別演唱會上的淚水,讓人相信是真情流露
這在流量時代是難以想象的。
在流量時代,你只能活成粉絲希望的樣子,所以王源抽煙才會上了熱搜。
雖然很多粉絲自稱媽媽粉,但畢竟他們不是藝人的親媽,在藝人忤逆自己的想法后,很有可能棄之而去,斷了藝人的收入。
在粉絲們如同顯微鏡一般的抽絲剝繭之下,你是不能表達出任何羨慕或者嫉妒的情緒,在你給哪個微博點贊、發生日祝福@誰沒@誰都能被解讀出N種含義的環境里,陳志朋這樣的自我表達只會引起難以預估的輿論風暴。
在這種全天候的監督下,藝人之間是否會有小虎隊那樣的感情,是否會心生芥蒂,我不好說,但TFBOYS十周年演唱會上,三個人例行公事地互動似乎已經給出了答案。
5.
十周年演唱會后,因為粉絲們過于抽象的整活,TFBOYS和他們的粉絲再次被千夫所指。
其中不乏“戲子誤國”、“年輕人追星是國家民族的悲哀”這樣的陳詞濫調,學委不想再費口舌批判。
學委只想說,我還挺羨慕那些粉絲的。他們還有那種一往無前的信念,為了心中自以為正確的事,不顧別人的眼光,不管自己付出的代價,拿出驚人的意志力和腦力,僅僅為了自己的信仰,盡管這種信仰在其他人看來非常荒唐。
在我已經屢次用“做這些有啥用”、“你改變不了什么”來讓自己心安理得的“通透”的時候,這些粉絲們的行為在我看來,充滿了生命力。
我也不愿意苛責明星什么,畢竟大多數人生活所遇到的煩惱并不是TFBOYS造成的,而真正造成我們不幸的,我們又不敢去指摘,所以對三個20多歲小伙子傾注的慷慨激昂,只是因為這種批判我們無需付出代價而已。
就像殺人放火我們視而不見,非得抓著隨地吐痰的往死里打,挺沒勁的。
我倒是希望王俊凱、易烊千璽和王源能夠一直活躍在公眾的視線里,因為除了國足和流量明星,能夠讓我們安全地傾倒惡意的國內群體,已經越來越少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