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電視劇《父輩的榮耀》在央一單集首播,在騰訊視頻3集上線?;谀壳暗?集內容來講,我個人的看法是,這部講東北林業工人的電視劇,在地域與時代兩個方向性的內容上,都差點意思。編劇趙冬苓,可能并沒有深度采風,而是憑借“創意寫作”的思路,沿著自己擅長的“老好人”的模式,去拼湊出了一部林業工人的電視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講林業工人的電視劇作品,非常重要的兩個創作方向便是,地域與時代。這個故事,到底發生在什么地域上,需要電視劇通過自身的敘事語言講清楚。而劇情發生在哪個時代當中,也需要以故事的方式去講。目前的3集,關于地域與時代的講述,更多的是依靠畫面和字幕。
比如說,面對故事到底發生在哪個地域上,則是通過冰天雪地的畫面,去呈現這是祖國的北方。而這個北方,可能是大家既定概念當中的東北。也可能是別的地方。畫面冰天雪地之外,《讀背的榮耀》開局的劇情,并未精準呈現這部電視劇的地域性?;蛘?,我們苛刻一點講,只呈現是東北地域,是過分籠統的,應該在東北地域上,更加細化才好。
時代上,則是開篇通過字幕的方式告知觀眾,是一九九七年。這是一種非常機械的方式。當然,這種方式的好處是,不需要編劇在時代背景上更多著墨的,直截了當,把時代告知觀眾了。不過,在開局的很多劇情內容當中,看不出“一九九七年”的具體年代痕跡。這可能是編劇沒有深度采風造成的問題。
在時代呈現上,比較符號化的,便是林場的工人家庭偷著生育的那個故事。這個故事,當然具備一定量的時代特征。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雙職工家庭確實不能隨便生孩子。很多農村家庭,為了能夠生一個男孩子,也是不惜把前邊已經生出來的女孩子送人,或者藏起來等等。
但是,這個事情,并不具備林場的唯一代表性。換言之,把這個故事放在咱們國家的所有地域上,基本上都成立。拿這個故事去給地域與時代做標注,就是較為機械化的。這種做標注的方式,其實就是典型的創意寫作的路數。創意寫作最大的問題便是,不深度采風,卻總是奉行拿來主義。一個反例,便是某個大導演拍攝從業女性替代女學生去赴日寇宴會的故事,被指責,有抄襲的嫌疑。
創意寫作太喜歡搞一些概念化的東西出來。而且,這些東西缺乏原創性,容易讓讀者、觀眾覺得不痛不癢。具體到《父輩的榮耀》當中,目前的開局劇情,比較突出的問題便是,男主角收養孩子這件事情,太套路化了。我相信,大量的觀眾都在以往別的影視劇作品當中,看過這種套路化的敘事。
在這部電視劇作品當中,郭濤角色當然是真正的好人。為了呈現他的這種好,就只能套路化的安排一位工人意外死亡,安排這位工人的孩子獨自在家,安排孩子生火,把家里的房子意外點著了等等。意外太多,其實就是創意寫作帶來的重要弊病之一。熟悉這些套路的觀眾都明白,這些意外,就是為了證明男主角人好的。
《父輩的榮耀》目前的問題便是,它所有的敘事路數,觀眾們都太熟了,甚至于已經熟悉到不需要編劇了,觀眾們都能猜想劇情了。比如,上邊讓安排20個工人上山砍樹,剩下的,就各回各家吧。結果,男主角就讓大家輪流上山。這樣的橋段,當然可以證明男主角是好人,好同志,好隊長。可是,它同時證明了這部電視劇編劇的套路化作業問題。
這部電視劇開局的這幾集內容,給我的感覺是,拼湊感太強了,缺乏新意,甚至于缺乏真正屬于林場的內容。編劇趙冬苓,善于創作好人角色,善于講正能量的故事。但是,可能也正是因為她太善于了,所以,過分信賴自己的書齋創作模式了,忘記了寫實電視劇應該深度采風的原則了。
《父輩的榮耀》目前遇到的編劇層面上的問題,我稱之為“樸素的無奈”。這是一部立意先行的電視劇,旨在歌詠。而歌詠型的電視劇作品,往往因為缺乏反派角色,而造成故事性不足,正派角色性格特征單薄或者失真等等。趙冬苓編劇面對的,便是這種“樸素的無奈”。對于這一類型的電視劇,沒有幾十年的林場生活經驗,當然是創作不好的。所以,趙冬苓編劇只能依靠自己的創意寫作的思路,去拼湊故事了。
這種拼湊,最終的問題便是,劇情想努力地感動觀眾,觀眾也想努力地感動自己,然而,因為故事路數大家太熟悉了,所以,大家都無法獲得一種劇情故事上的意外,無法獲得感動的前情基礎。這類極具地域與時代特點的林場題材,似乎還是應該交給真正有林場生活經驗的編劇去寫,才好。(文/馬慶云)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