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起起落落是黃sir的宿命
新晉油王楊洋的橫空出世不僅給吃瓜群眾提供了樂子素材,還把身邊的一眾同行都襯得清新脫俗。除了意外收獲代表作的魏大勛,第二個大發“洋難財”的男人恐怕就是也曾和油膩有著不解之緣的黃曉明了。
(資料圖)
跟楊洋的一意孤行、圈地自嗨比起來,黃曉明的認慫、聽勸、自省瞬間宛若奪目耀眼的人性之光。不僅成功去了油,本就極具國民度的曉明哥也在不經意間漲了一波路人緣。
然而,正當網友擔心他會不會反手獎勵自己一部霸總劇時,蹭蹭蹭往上走的口碑就來了一個猝不及防大劈叉。
《中餐廳第七季》恰逢近期開播,元老黃曉明再次成為常駐成員,身為此次嘉賓里資歷最老的大前輩,幾乎其他所有人都得喊他一聲“曉明哥”。
同時加入的還有正當紅的許光漢,口碑滑鐵盧的“事故”就發生在他倆的一段對話中。
忙里偷閑喝咖啡時,黃曉明突然問:你打算什么時候,要孩子?
大概太出乎意料了吧,素來體面帥氣的許光漢一瞬間無措到失去表情管理↓
事后回想這一幕,他應該會十分慶幸自己戴了墨鏡吧~
雖然他苦笑著說得先有對象才行啊,但我分明記得,臺媒問差不多問題時,許先生當時的回答可是——“你家住海邊哦!”
親手制造一灘尷尬的黃曉明倒是處變不驚,立馬將話題轉到了自己身上,說:“我現在特想要一個女兒,因為每次看到網絡上很多女兒粘爸爸的視頻,我就心都要化了。”
啊這……你想生并不代表別人想生啊?!
視頻一出,剛被贊清爽聽勸的黃曉明即刻迎來一波大嫌棄,網友們紛紛感嘆,這溢出屏幕的爹味兒也太沖了吧。。。
熟悉的味道又回來了
不能怪大家挑剔且善變,他這波差評收得確實一點兒不冤枉:
其一,問別人打算啥時候要孩子這一項,等于默認了對方一定會要孩子。可萬一人家并不把傳宗接代、生兒育女放在自己人生清單里呢?想當然地認為別人一定會生,并直接詢問進度,屬于是一種置他人意愿于不顧的變相霸凌。
許光漢也許覺得沒什么,但許多觀眾還是會不由陷入被親戚催婚催生支配的恐懼當中。可以說,對于那些沒有邊界感的七大姑八大姨有多討厭,看著黃曉明就有多上火;
其二,想生個女兒是因為女兒黏人,這完全是一種以自己需求為主體而將孩子工具化的心態。那萬一女兒不黏人還很調皮搗蛋呢?塞回去么?還是因大失所望而將之前的疼愛轉為厭棄呢?
不論是對待晚輩的態度還是對待孩子的態度,都流露出了濃郁的爹味兒,嗆人。
但轉念一想,他能如此發言又合情合理。曉明哥可是70后山東籍大直男,要不看許光漢是臺灣的,高低得補一句啥時候考公務員。
總而言之,這一來一去,我們也應清晰地認識到,真不敢隨便給曉明哥架濾鏡,不然他分分鐘憑本事碾碎。
不過縱觀其過往事跡,這風評的一起一伏也并非孤例,甚至可以說,口碑的起起伏伏根本就是黃曉明演藝生涯的主線。
從少年得志到被群嘲至今的“Not at all”,從靠作品翻身到成為“油膩霸總首席”,當新油王層出不窮、大家快要將他淡忘時,他立馬又憑“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的爹氣十足讓廣大網友嘆為觀止。
此后,靠著《浪姐》、作品的加持和楊洋的“助攻”,好不容易贏得了清爽大叔的美譽,一朝催生又讓剛剛回溫的人氣雪上加霜。
咱就說,曉明哥你是能聽勸不禁夸體質嗎?
玩笑啦,風評的起伏當然不在他的可控范圍內,而更像是他的本體與這時代巨浪碰撞之后的凹凸斑駁。
他是努力的,自身與外部出現不兼容時,總在掙扎與自省,但無奈,人畢竟不是橡皮泥,不是捏一捏揉一揉就能成為合乎時宜的形狀。
面對21世紀名利場的風起云涌,一個70后傳統山東大漢“出廠自帶的頑固配置”必將不斷地經受打磨與雕琢,而后以尷尬或疼痛的狀態彰顯著新舊之間的沖突,繼續著與時俱進又踉踉蹌蹌的旅途。
黃曉明本體的兩塊頑石
這么些年以來,黃曉明對一個項目的改良是獲得肉眼可見之成功的,那就是英語。事實證明,技能方面的東西通過努力就是可以不斷增進的,演技也是同樣道理,只要不懈怠肯琢磨,四十多歲演起角色來肯定比二十出頭更純熟更厚重。
真正難以更改的是內心深處的“頑石”,是出廠配置當中的“硬核模塊”,踐行“一萬小時定律”也未必能松動半分。接下來我們就展開講講屬于黃曉明的“兩顆頑石”。
第一個是來自父權社會的規訓,諸如對于傳宗接代的奉行啦,對于男子氣概的執念啦,以及對于女性審美的刻板化啦……黃曉明,幾乎就是按照傳統好男兒的模板長出來的。
到點兒結婚生子,符合。不僅婚禮風光大辦,離婚后還公開表示想生二胎,老同學陳坤“去母留子”那種特立獨行之舉,百分之二百不會發生在黃曉明身上;
擇偶標準,長頭發大眼睛,也特符合歷來的男凝視角,這一點從前妻、歷任前女友、前暗戀女神的樣貌都可看出一二,老同學燕子也曾在《中餐廳》吐槽過他萬變不變的傳統審美;
至于男子氣概,一句霸總附身的“我不要你覺得只要我覺得”還不夠嗎?
好,再提一件更早的事兒。當年和何潤東一起去臺灣宣傳《泡沫之夏》,許是為了表達誠意,抑或為了彰顯男主魅力,黃sir突然拿起一瓶啤酒準備一口干下,但由于能力有限,不僅沒喝完,還直接在臺上吐了,并且吐了好久,裝叉失敗大型現場不過如此吧……
反正就,古早娛樂圈真是有好多又尷尬又好笑的畫面呢。
這就是wuli曉明,雖然是四季《浪姐》的御用男主持,以唯唯諾諾和擅長端水著稱,而且一時半會兒確實想不到能夠替代他擔此重任的貴圈男藝人,但這并不代表他就能一鍵去爹味兒成為女性主義代言人。
深入骨髓的集體無意識不是輕易就能夠被擦除的,新時代的男人或許諳熟隱藏父權意識的技能,但骨子里的東西還是會在不經意間暴露無遺,黃曉明這種長年在鎂光燈下生存的“爺們兒”更加無處躲藏。
下面來到第二塊頑石——原生家庭。
其實上面漏了一條,男性傳統規訓中的關鍵項目——孝順,黃曉明也是符合的。
但撇開大框架不談,黃曉明的“孝順”跟他們家的具體情況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在2017年底接受易立競訪談時,黃曉明表示他跟父母是一起住的(請注意,那會兒還沒離),而且跟父母同住,是他認為必須要做的一件事,第一可以常見面,第二可以方便照顧。與此同時,他公司的管理運作母親也是有參與的。
可見,雖然那會兒他已經差不多四十了,但父母的“愛”依然從家庭到事業全方位包圍著這位好大兒。
易立競看到黃曉明母親寫給他的新年贈言,不禁如沒見過世面的小女孩一般發出驚嘆:都這么大了還這么跟你說啊,真可愛。
這種無微不至的呵護與關心當然是由來已久的,小時候母親總牽著他的手接送他上下學,直到中學學校遠一些之后才停止這“愛的護送”。因此,黃曉明打小就榮獲外號“溫室里的花朵”。
這次第,怎么不算媽寶男呢?
“媽寶男”常被用作貶義的稱呼,其實對于當事者來說那更加意味著一種艱難的處境。畢竟,誰能一輩子在媽媽的襁褓里生活呢?
由于缺乏社會化的過渡和自我折騰的空間,媽寶進入社會后往往會經歷巨大的顛簸和落差,許多能力的鍛煉培養都會比別人晚一步,他需要像笨拙的留級生一樣做更多的努力去打破溫室和外部世界的壁壘、去消化一些溫室里不曾習得的世態炎涼和人心叵測。
當然,黃曉明絕對算是媽寶中運氣好的,身為“漂亮的木頭”被選入電影學院,畢業后又很快成名,成為炙手可熱的當紅小生,還未在落差中徘徊太久就被捧到了高處。
但原生家庭的影響在為人處世方面依然長長久久地伴隨著他。
黃曉明有圈內老好人之稱,他也坦言自己很長時間以來都不懂拒絕,總迫于人情世故接項目,做了許多讓自己掉下來的事情。此前作品的良莠不齊或許正與這老好人屬性密切相關。
不懂拒絕,習慣性服從的性格芯片肯定是一早就被父母植入腦中了。
你以為父母對媽寶的照顧和保護真是無條件的嗎?才不是。
不管在生活中混得怎么樣,為人父母后都可以輕松獲得一種處于權力上位的掌控感和成就感,這讓很多人深深依賴。那么相應地,為了配合父母,孩子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折損自己的意愿、壓抑自己的需求,長期處于權力的下位。
所以很多媽寶動不動“我媽說”,聽起來很窩囊、很沒主見,但那只是他們的生存之道而已,不聽話、不懂事,父母不滿意,小朋友就無法在關系中活下來。
在一檔親子節目中,就公司事務問題,黃曉明跟母親爭執過,但母親一再表示,你沒經驗你不懂。黃曉明很無奈,但也沒有強硬地堅持己見。
想必這只是他們母子相處當中的一個小縮影,在兒子的事業中都這么強勢,在其婚姻中干涉太多也不是沒有可能。
和父母的相處模式會延續到其他關系當中,而當他意識到問題所在時,就會表現為——想要掙脫而在某種慣性的拉扯下又難以徹底掙脫,這種糾結和反復當然也會投射到他的事業和風評當中。
與此同時,服從和討好還會衍生出一系列其他的性格特質。
1、報復性補償
沒有人心甘情愿一直做小弟,那么當他處于權力高位時就很容易去模仿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對待其他人,再加之父權的滲透和霸總演多了,免不了在某些時候來幾出報復性耀武揚威。
而當有人能鎮得住他時,權力位置調換,他立馬又能變得乖乖的,詳情可參考全是姑奶奶的《浪姐》和有燕子在的《中餐廳》(不過現在應該看不了了吧)。
兩副面孔因時切換,那風評肯定也得跟著切啊。
2、示弱
媽寶男在原生家庭是不允許很強的,因為父母會覺得你翅膀硬了就會拋棄我了,我就失去價值感和存在感了。
他們必須通過對孩子能力的抑制來將其綁得緊緊的,打造一個永久的不可分離的共同體。
那么很多媽寶就會通過學會示弱來獲得一種另類的彰顯存在感的方式。
不是不允許我變強么,那我這也不會那也不行,你不就得過來教我了么?我這也受挫那也可憐,你不就得過來安慰我了么?
黃曉明先生就很會來這一套。
動不動“我這個菜都不受歡迎”“你好棒哦我還得繼續加油”,所有人立馬來安慰:“沒有啊,很好啊!”
第一輪PK輸了,突然來一句“都是我拖累了大家”,所有人再次來安慰:“為什么,怎么會?別多想哦。”
就,很煩哎!
身邊若有這么個人,隔三岔五得給他提供情緒價值,解決具體問題的能量都被消耗掉了,真的會好辛苦啊!
該說不說的,在曉明哥的襯托之下,老實干活、大口吃飯、說話很少的許光漢被襯得更加帥氣了。可能正應了那句“閉嘴是男人最好的醫美”吧~~
更絕的一點是,一個人總是主動示弱、主動承認錯誤,好像自己多么弱小無助且有擔當似的,這樣一來,對方再發脾氣和發表異議就顯得特別不人道、特別無理取鬧,一來二去,不僅降低了溝通效率,還會導致對方負面情緒的積壓。
有一說一,鼻姐也不容易哇~~
所以,簡單總結就是:當他的示弱跟某些人的自以為是和一意孤行相比較時,是討喜的,多少會引發別人的一些同情心和“他果然有在認真聽我們說話”的被尊重感;但放到現實場景中,你只會覺得,有這功夫不如多洗幾個碗吧。
3、習慣性表演和不甘寂寞
黃曉明大概率是個E人,即,善于與他人互動,通過同他人的交往獲取能量。《中餐廳》的時候,他就總喜歡去大堂和客人social,一會兒大唱生日歌,一會兒讓人家叫他哥,自動營造萬人迷老板的光輝形象。
這或許是天性,但跟原生家庭也不無關系。他已經習慣了討好和付出,同時也習慣了被需要的踏實感和讓別人高興的成就感。所以相對于孤獨地長期專注于一件事,相對于關注抽象而遙遠的客體,他更喜歡在具體可感的關系里彰顯價值。
這一點自然是會給身旁人帶來怡人感的,但其實也是雙刃劍,容易給人不夠務實之感,在親密關系當中會表現得尤為明顯。
在外面天天寵妻人設,給你包下一整條街的冰激凌,讓所有女孩羨慕嫉妒恨,恨今生不能嫁給黃曉明是一大憾事,可離開“舞臺”轉頭在家,卻天天扔臭襪子屢教不改,長此以往,這種對比越發強烈,只會讓另一半覺得虛偽做作。
當你致力于對外表演的時候,發力的對象是觀眾,迎合的是大眾期待里的王子公主、霸總小嬌妻模板,而非對方具體的真實需求。一旦沉醉于既定劇本,就會越努力越疏離,將活生生的個體隔得越來越遠。
所以就,還是和上條差不多的總結:有時候覺得曉明哥挺熱情、挺能調動氣氛,有時候又覺得,不如還是多洗幾個碗、多學幾個菜吧。
回不去的從前,擁不住的未來
至此,黃曉明口碑反復起伏的原因已浮出水面:一方面源于各種性格特質本身所具有的兩面性,另一方面源于討好型人格的他在各種評價體系里的橫跳與搖擺。
前面也提到,他和老同學陳坤完全不同,沒有啥反骨。相對于特立獨行,他更喜歡去兼顧各方,達到某種平衡,主打一個誰都不得罪。比如,不想讓父母傷心,也不想讓網友和觀眾追著罵;撇不開舊體制的規訓,卻也不想成為新時代的棄兒、名利場里的loser。
所以別人說他土、說他油,說他演霸道總裁入了化境,當評論戳到痛處讓他懷疑自我的時候,他都會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做出相應調整,圍觀群眾當然也總能看到他努力的成效。
可有時候你要選擇B往往要以拋棄A為代價,人不可能什么都兼顧的,無法做到根本上的蛻變和進化,那好不容易凹處的姿態就免不了在下一個不經意的瞬間被打回原形。
黃曉明說他不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那確實,偉大的藝術家都是追求極致的,可“老好人”恰恰就是沒辦法沿著一條道走到黑,就算被罵,也無法被穩定地釘在一根恥辱柱上,因為他怕疼,他受不得他人眼中無視、失望和厭棄的灼傷。
可怪誰呢?誰讓他自己是一個矛盾體,又身處一個巨變的年代呢?
在除舊布新的時期里,夾在中間的人往往比固步自封的純落伍者更辛苦,舊的東西,想要掙脫又掙脫不開,新的東西,需要擁抱又無法全情擁抱。
但換個角度想,即便不能絲滑地吸納經歷中的噓聲與沖突完成自我整合,人生能擁有更多的維度和視野也總是好的。
Whatever,70后山東籍傳統男人的21世紀貴圈歷險記仍在進行中,敬請期待后續,下一次,是該輪到被夸了吧?
作者:包法利小姐
關注我,在娛樂世界讀人心、解風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