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影院熱鬧非凡,佳作紛至沓來。
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克里斯托弗·諾蘭以外,另一位好萊塢科幻大導尼爾·布羅姆坎普,也帶來了自己的全新佳作《GT賽車:極速狂飆》。
(資料圖片)
影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將在本周五,9月1日于國內上映了。
尼爾·布洛姆坎普是誰?
乍一聽這名字,可能有小伙伴一時半會想不起來。
這么講吧,他和克里斯托弗·諾蘭一樣,是好萊塢近些年僅有的,始終在積極拍攝原創科幻大片的導演。
這么多年來,尼爾·布洛姆坎普自編自導了一部又一部的科幻長片和科幻短片。
他的作品,2013年的《極樂空間》、2015年的《超能查派》、2017年的《合子異種》等等,都給不少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是,要說到最最經典的,那必須是2009年的《第九區》。
《第九區》是尼爾·布洛姆坎普根據自己曾經拍攝的短片《約翰內斯堡的外星人》改編而來。
通過外星人聚居地球的悲慘遭遇,影片完成了對種族、階級、殖民、難民、異化等社會問題的影射,演繹了一出精彩至極的人類寓言。
當看到外星人在垃圾堆上咀嚼垃圾,看到外星人被人類殘忍肢解,看到變成外星人的男主用垃圾做成一朵花偷偷送給妻子……
我想,幾乎沒有人能夠不被片中那極致的視覺沖擊和情感力量所震撼。
這么多年過去了,仍然有無數人在期待著《第九區》的續集,完成片中的“三年之約”。
以《第九區》為代表,尼爾·布洛姆坎普在影壇樹立了他獨樹一幟的科幻風格:
包括臟亂差的生存環境、現實主義的故事內核、寫實化的攝影剪輯、精準的節奏把控等等。
為什么在開頭我說驚喜?
很簡單,兩個風格完全不同的科幻大導,竟然不謀而合都拍起了真人故事,你說這是不是大導們在某種維度上的心有靈犀啊。
玩笑話就不說了,真實情況是,我實在是想和大家聊聊尼爾·布洛姆坎普的這部《GT賽車:極速狂飆》。
影片由“精靈王子”奧蘭多·布魯姆、大衛·哈伯和阿奇·馬德基聯袂主演。
其中,阿奇·馬德基所飾演的角色,以世界著名職業賽車手詹恩·馬登伯勒為原型,奧蘭多·布魯姆在片中則扮演一名賽車運動主管,大衛·哈伯飾演了一名郁郁不得志的金牌賽車教練。
不是我夸張,詹恩·馬登伯勒的故事,光是聽聽都讓人熱血沸騰。
一直以來,賽車都被認為是有錢人才能玩得起的運動,窮人根本就不配有做職業賽車手的夢。
詹恩出身于普通家庭,父親是個退役的足球運動員。
從小,詹恩就夢想著駕駛賽車,8歲的時候,父親還帶他到卡丁車俱樂部訓練過。
可惜的是,卡丁車的訓練費實在太貴,按人民幣算的話,每年都得燒幾十萬。11歲時,詹恩不得不停止卡丁車訓練。
之后,父親把他送到了少年足球隊,希望他子承父業將來踢足球,但在詹恩的心中,賽車始終是他的夢之所在。
沒有辦法練車的他,只能通過索尼的賽車模擬器和《GT賽車》游戲,來滿足對賽車的渴望。
玩過《GT賽車》的都知道,這游戲擬真做的非常好,就連賽道都是根據現實中真實存在的賽道進行建模的。
詹恩徹底迷上了《GT賽車》游戲,一閑下來就躲在臥室里玩,成為妥妥的游戲宅。
而父母無法理解詹恩,只覺得再這么玩下去這孩子就廢了,彼此間產生了不小的隔閡。
或許是他的瘋狂熱愛,轉動了命運的齒輪。
2008年,索尼和日產合作成立GT 學院,要從《GT賽車》的玩家中挑選一批人,培養他們成為真正的賽車手。
在這個背景下,2011年他們組織了一場《GT賽車》的在線競賽。
詹恩得知消息后,瞞著父母偷偷參加了這場競賽,從九萬名玩家中脫穎而出,成功贏得了躋身賽車行業的機會。
可想而知,在模擬器中開車和操控真實的賽車,有著天壤之別。
首先是視野,玩游戲你看的就是個十幾寸大的720P分辨率顯示器,視野是固定的。
而在真實的賽車里你需要看得很遠,前后左右都要兼顧,大腦必須經歷一個重新訓練的適應過程。
還有是體能,在家打游戲怎么玩都行,體能好不好根本不影響。
但是,真正的賽車競技,對體力的消耗非常大,你的身體必須足夠健壯才可以應對。
最后,也是最需要強調的。
游戲不怕出錯,不怕撞車翻車,大不了重來一局,但現實中不行,現實是哪怕0.1%的誤差,你都可能粉身碎骨,喪失性命。
經過8個月的地獄訓練,在天賦和努力的共同加持下,詹恩克服了種種障礙,成為所有預備車手中最為突出的那一個,也成功贏得了職業賽事的入場券。
自此以后,詹恩開始在各種賽車大賽中大展拳腳。
面對外界的不看好,富二代同行的嘲笑“你不過就是個臭打游戲的”,詹恩一次次用實力向全世界證明了自己。
當中有過失敗,有過挫折,但他始終沒有放棄,依然在夢想的路上,繼續燃燒著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這是多么振奮人心的追夢故事啊!
一個普通家庭出身,沒有專業背景的少年,曾經只能在游戲上寄托夢想。
而如今,憑借對賽車近乎瘋狂的熱愛,依靠不服輸的勇氣和毅力,他打敗了那些富二代,戰勝了那些職業的賽車手。
是夢想,在平凡的人生中澆灌出花蕾,是熱愛,讓不可能成為可能。
尼爾·布洛姆坎普的這部《GT賽車:極速狂飆》,正是圍繞著詹恩的追夢歷程而展開。
在片中,原型人物詹恩還以自己角色替身的形式參與到了拍攝,親自上場展示了自己的賽車技術。
那么,《GT賽車:極速狂飆》的質量怎么樣呢?
影片在海外上映時,反響非常不錯,有海外觀眾盛贊它是“有史以來最棒的賽車電影之一”。
權威電影雜志Variety稱它“深深觸動內心”,知名娛樂網站CINEMABLEND評價它“賽車對決場面,令人嘆為觀止”。
前段時間,影片在國內也進行了首映和點映。
無論是媒體還是觀眾,給出的反饋也都很好,大家的普遍反應是“超乎想象的沉浸”“賽車場面驚險刺激”“熱血沸騰、扣人心弦”。
有人甚至表示,看完自己也被燃到了,想要去開一把真賽車。
因為被詹恩的傳奇故事感染到,我也提前去看了這部《GT賽車:極速狂飆》。
個人觀感,影片視聽體驗非常棒。
無論是多種視角的切換配合,還是緊湊酣暢的剪輯,亦或是震耳欲聾的引擎轟鳴,都將影片的沉浸感推向了如同身臨其境一般的真實。
看到賽車在生死一瞬的賽道上狂飆,那飛濺的火花,那揚起的灰塵,那反射的眩光,那激烈的碰撞翻車,你真的會感覺自己置身在賽場上,跟著主角一起緊張冒汗。
特別是到了最后,那場全球最頂級“勒芒”賽事現場的巔峰對決,整個人會徹底地跟著燃起來。
我特意去查了一下,為了實現極致的真實效果,導演尼爾·布洛姆坎普充分詮釋了一個什么叫做完美主義。
首先,他堅持實景實拍,帶領超500名的劇組人員,來到世界各地頂級賽道取景拍攝。
賽道是真實的賽道,演員是坐在真實的賽車里,320公里的時速是真的開出來的,現場也真的有超過60多輛頂級賽車同場競技。
總結起來一句話,沒有一絲一毫的虛假,真實質感拉滿。
第二,為了讓觀眾感受到身臨其境的體驗,尼爾·布洛姆坎普進行了詳細的鏡頭編排,采用了非常多新型設備來完成全方位實拍。
哪種鏡頭在駕駛室內,哪種鏡頭在駕駛室外,什么時候又該使用什么設備,都經過了精準設計和考量。
先來說說那些駕駛室外的鏡頭。
那些現實賽車中一定會遇到的細節,比如高溫水霧、灰塵、撞擊在擋風玻璃上的東西、反射和眩光等等,就是通過駕駛室外的鏡頭,直觀地呈現到了觀眾面前。
而那些沖擊性極強的運動視角,則是尼爾·布洛姆坎普用FPV無人機來完成的。
除此之外,尼爾·布洛姆坎普還巧妙地把攝像頭安裝在了一輛高速追逐的車頭上,位置離地面非常的低,只有幾厘米。
這樣一來,這車就成為了一輛攝影車,拍攝出的畫面,就是真正飆車時速下的畫面。
之所以賽車的速度感會那么地真實強烈,原因原來就在這。
同樣的,駕駛室內的鏡頭,也被尼爾·布洛姆坎普設計得十分巧妙。
一方面,在車內安置攝像機,帶來了駕駛室內更真實的聲音,對觀眾而言,從聽覺層面實現了一種聲音上的身臨其境。
另一方面,攝影機成為了詹恩與觀眾的眼睛,第一視角超高速駕駛的沉浸感油然而生,對觀眾而言,仿佛飆車的正是大銀幕前的你。
賽車過程他的孤獨、壓力、沮喪、專注等等,都第一時間傳遞到了觀眾面前,讓觀眾與他的狀態實現了同步,極大強化了感同身受的體驗。
這還沒完,尼爾·布洛姆坎普還特別將《GT賽車》游戲元素與現實比賽的場景進行了融合。
如果你是個游戲玩家,還會收獲在大銀幕上宛如玩賽車游戲的美好體驗,更有一番夢想照進現實的感覺。
有句話說的好,電影是一門造夢的藝術。
個人認為,或許這部《GT賽車:極速狂飆》也有它的不足,比如情感和沖突如果再深入一些效果可能會更好,但或許是真人真事改編的另一層魅力,戲劇化,但也真實。
它真的非常適合在大銀幕觀看。
故事熱血勵志,普通人為夢想永不放棄,逆襲創造出奇跡;賽車戲驚險刺激,視聽高度沉浸,又燃又炸令人澎湃不已。
我想,不管你玩不玩游戲,了解不了解賽車,看這部《GT賽車:極速狂飆》應該都會被打動和鼓舞。
因為,無論大家夢想有多么不同,對待夢想的熱愛與赤誠都是一致的。
最后多提醒一句,本周五,9月1日,這部《GT賽車:極速狂飆》將在全國上映,抓住夏天的尾巴,來預定9月第一場超燃的大銀幕飆車體驗吧!
今天就到這里!
拜了個拜!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沼澤
在看護肝,觀眾老爺點個再走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