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人頭像。王磊 攝
青銅面具(左)及青銅人頭像(右)。王磊 攝
玉鑿(左)、玉矛(中)及玉有領璧(右)。王磊 攝
青銅圓口方尊。王磊 攝
青銅龍首。王磊 攝
青銅飾。王磊 攝
青銅神樹枝。王磊 攝
文保成果“上新”
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文保中心主任余健介紹,之前在三星堆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展里面,出土的象牙600余件一直沒有展出,本次成果展示是第一次展示象牙的保護和出土。
展出的象牙。王磊 攝
展覽現場展出的一件銅瓿保存狀況完整,上有細膩的雷云紋和卷云紋。據余健介紹,這種造型的器物在三星堆為首次發現,其功能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保存狀況完整的銅瓿,上有細膩的雷云紋和卷云紋。王磊 攝
展覽還公布了2號青銅神樹數字化復原成果。余健告訴小新,神樹高約2.88米,以一根主樹干為軸,分為三層,每層三枝,每根樹枝上均有一只立鳥。殘件出土于2號、3號、7號、8號祭祀坑,明確屬于跨坑拼對文物。
2號青銅神樹數字化復原成果。三星堆博物館供圖
余健說,之所以還沒有對2號神樹進行傳統修復的焊接、補配等操作,僅做數字化復原,是因為仍有很多細小的殘件待尋,這也是文保工作者未來的工作重點之一。
談及金器的修復,余健透露,因為大量金器在埋藏的時候都是擠壓變形的,所以先進行了病害調查評估,并對器物表面大量附著的泥土進行去除,再通過延展的方式將金器一點一點展開。同時,也把金面具和金面罩進行了復原。
展出的金面具。王磊 攝
針對復原好的金面具,還需將金面具通過復原展示的方式回貼到3D打印的透明的模具上,從而讓觀眾直觀地看到金面具的整體功能使用。
展出的金面具。王磊 攝
余健介紹,本次展出的青銅扭頭跪坐人像,由很多殘件修復而成,最大的困難在于不采用傳統焊接和拼接的工藝進行復原,而是通過物理加固的方式復原,這件器物體現了傳統修復工藝在文物保護修復工作中的應用。
青銅扭頭跪坐人像。王磊 攝
余健表示,這次展出的一些文物,只是進行了簡單的表面附著物的清理保護,對很多變形殘缺和斷裂并沒有進行復原,是為了讓觀眾能夠看到文物出土最原始的狀態。而除了傳統修復工藝外,三維掃描、數字模擬復原等科技檢測和科學手段也在展覽中有所體現。
航拍三星堆博物館新館。三星堆博物館供圖
小新了解到,三星堆遺址3號至8號祭祀坑出土編號文物1.7萬余件,相對完整器物4500余件,文物存在殘缺、銹蝕、斷裂等不同病害,保護修復任務艱巨。三星堆博物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故宮博物院、北京科技大學等16家文??蒲袡C構合作,截至今年6月,已完成約4000件文物的清理保護工作。
考古工作者發掘三星堆遺址祭祀區8號坑時的場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小新了解到,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2月31日。考古成果“上新”據新華社消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3日公布兩大考古新發現距今3000多年前三星堆古城已有清晰城市規劃并首次發現手工業作坊2022年至2024年新發現與玉石器生產加工相關的遺存出土陶器、玉器、石器等4000多件專家初步判斷為玉石器“生產車間”年代為商代中期距今約3500年至3400年比三星堆祭祀坑的埋藏年代更早
3號祭祀坑出土文物場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三星堆遺址位于四川廣漢,面積約12平方公里,核心區域是一座古城,四周建有高大的城墻??脊艑W家根據對現存城墻的勘探,復原出城址的基本格局:三星堆古城城址面積約3.6平方公里,呈西北-東南向。
該朝向與之前發現的青關山宮殿,以及2022年至2024年在三星堆遺址新發現的高等級建筑基址和玉石器作坊基本保持一致??觾任奈锏臄[放方位也與整個三星堆古城的朝向基本保持一致。
通過考古學家持續努力,目前三星堆古城平面布局已經基本清楚:城邑北依沱江的支流鴨子河,悠悠的馬牧河從城內蜿蜒而過,北邊有宮殿區、手工業作坊區。
三星堆遺址祭祀區分布示意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遺址工作站副站長許丹陽介紹,三星堆古城的主軸線方向為西北-東南走向,也是古蜀人適應當地地理環境的結果,參考了當時的自然山川走勢。“如此布局一方面便于生產生活取水用水,另一方面又便于利用水路對外聯系,體現出先進的城市營建思想。”
而此次公布的玉石器“生產車間”,是三星堆遺址首次發現手工業作坊。據介紹,在三星堆月亮灣燕家院子附近,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開展考古勘探,陸續找到高等級建筑基址、灰坑、灰溝、石器生產加工遺跡等400多處,出土陶器、玉器、石器等4000多件。新出土的文物,包括玉石器原料、坯料、廢料、殘片、成品,形成早期手工業較為完整的鏈條。
“‘生產車間’的發現,將揭開三星堆出土的大量玉石器原料來自哪里、制作工藝技術如何、生產流程和流通方式等謎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遺址工作站站長冉宏林說。你想去三星堆看看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