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與導演的關系存在多種可能性,有甜如蜜的,也有如砒霜的。他們之間相愛相殺的關系構成了除了影視劇本身更值得關注的話題。譬如,最近歌神張學友在一次回顧自己從影三十年的座談會上,難得地談及了往事。
往事往往分兩種。一種的是好的,一種是壞的。大眾對好的,從頭到尾和諧如一的合作關系往往奉為佳話,導演與御用演員之間的情誼比天高,比海深,更像是一部勵志片,告訴大家,處理好這種關系對成就一部影視劇有多大的好處。拿梁朝偉與王家衛來說,兩人的合作幾乎也成為導演的風格;不過事實上,大家最感興趣的是導演與演員如何分道揚鑣。
張學友談的恰恰是后者。情誼易結,恩怨難分。在上世紀王家衛風格漸成的幾部影片《旺角卡門》《阿飛正傳》《東邪西毒》里都可以看到張學友的身影。不知何故,張學友不會再出現在王家衛的電影里。
正如事情的發生會有一定的征兆,事情的結束也是有跡可循。如今,張學友講出了原委。他直言不諱地說,合作王導后,也不明白對方所需,并暗示雙方合作到此為止,“記得《阿》片有場戲做個抬頭的簡單表情,拍了六十幾次,拍到他說‘算了!’就走開了,我很不舒服,跟他是朋友,為什么要這樣對我?我自己分不開,也不知道他覺得什么才是好的,這個也是后來少跟他合作的原因”。
這些話聽起來很直爽真誠,恰如張學友其人。他強調,王家衛是有才華且出色的導演,而《東邪西毒》是兩人合作的最后一部。
字里行間,讓人讀出了一種無奈。因為合作本身有“短板效應”,往往起決定性作用的不是兩者能達到了共識,而是對彼此缺點的包容。王家衛不喜歡事先創作劇本,往往是人到了片場,臨時給演員遞個紙條,上面寫有這幾場戲的臺詞,這讓很多人包括張國榮都不太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