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導對演員演技的“折磨”也是出了名了。張學友所說的話是發自肺腑的,因為同樣的折磨發生在其他演員身上。譬如,在1990年公映的《阿飛正傳》出品之前,梁朝偉對表演失去了興趣,然后王家衛請他拍了場吃梨的戲,整整拍了27次才過,于是成全了片尾那個精心裝扮之后準備出門夜游的風流賭徒。
表演本身是一個很難量化的東西,不是說走一條就過,或者過100條才能得到最好的。它是一種狀態,由導演判斷它是什么樣子。所以,我們能體會張學友對這種虛無狀態的無解,進而誤解。
兩個能明白自己需要的人,走不到一起也是一件憾事。我始終覺得張學友是少有的幾個既能把歌唱好,又能把戲演好的藝人,這是本事。我也十分佩服王家衛對自己電影藝術道路的堅持與固守。20多年來,無論影壇和世道如何變化,這位怪咖電影大師一如既往,戴著他的大號墨鏡,拍著漫漫無期的電影,選擇優秀的大牌演員折磨,而演員們也往往甘之若飴又無可奈何,在他的一部電影里耗上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接受他意味深長的塑造,承受他出爾反爾的空白,陪伴他莫名其妙的等待,忍耐電影和自己戲份的“一代失蹤”。
對外界世界的判斷與分析是形成自己選擇的依據。雖然多數人在面對問題的時候,總喜歡找各種外在的借口。但不可否認的是,最后影響決定的不是外因,而是內因。同樣是面對王家衛的風格,梁朝偉似乎就從極致中升華了演技。他說:“王家衛合作的時候,他可以發掘我自己都沒有察覺的一些內在的潛力。”到了張學友那里,卻因為風格不同,漸漸疏遠。
這無關對錯,雙方各有選擇,如下棋,落子無悔就夠了。我們喜歡看各種撕的戲碼,無非是告訴自己,這世界真是矛盾綜合體。然而多數的南轅北轍背后沒有什么陰謀論或者驚天動地的大戲,而只是簡單的歸為,不合則分。
至于不分的理由千千萬萬,沒有什么稀奇。只是作為看客,我們會心生遺憾。如果張學友與王家衛能長長久久合作下去,會有什么驚奇?可惜,這種驚奇不會發生。在《東邪西毒》的洪七公之后,張學友會在王家衛電影變成什么樣子我們看不見。兩方共同的選擇讓這種可能性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