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能詳細講講文化名人香港大營救的故事嗎?
日軍攻打港九后,文化人和民主人士幾易住所,各自分散隱蔽,彼此失去聯絡。營救人員幾經周折,終于設法找到了所有的營救對象,幫助他們安置在安全的秘密住所,以擺脫日軍的搜捕和特務的監視、跟蹤,然后將他們分批從港島偷渡過海,護送到九龍佐敦道、花園街、上海街等秘密接待站,再分別安排他們轉移到東江游擊區或其他地區。1942年1月9日,茅盾、葉以群、戈寶權等文化人在香港洛克道,換上老百姓的便裝,打扮成“難民”,由游擊隊的交通員引領,避開日軍崗哨和檢查站,至黃昏時抵達銅鑼灣避風塘,登上營救人員準備好的一艘大駁船。鄒韜奮、胡繩、廖沫沙、于伶等人也先后由交通員帶到這里。
次日凌晨,交通員又分別將這些文化人帶上3只披有草席篷的小艇,趁著銅鑼灣出口處巡邏日軍換崗之機,疾駛渡海,終于安全抵達九龍市區秘密接待點。1月11日,幾十名文化人打扮成“難民”撤離九龍市區,在游擊隊的武工隊護送下,沿西線入青山道,經過秘密交通線,避開日軍檢查崗哨,順利通過日軍的封鎖線,然后翻山穿谷,渡過深圳河,于13日順利抵達寶安羊臺山抗日根據地(白石龍村)。此后的100余天,千余名滯港的抗日文化名人、愛國民主人士及家眷、國際友人,在抗日游擊戰士的護送下從香港神奇“蒸發”而無一人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