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細心的網友發現,這些“超高齡”的網絡流行語,不僅“年紀”在增長,含義也逐漸發生了變化。“當年想笑的時候,是真的發"呵呵"的。”這位網友說道。“呵呵”這個曾作為友好象征的詞現在意思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今在聊天中如果發“呵呵”二字的人,一定能收獲對方的白眼(現在的“呵呵”更多的是有“不敢茍同”之意)。
直到今天,通過一些網絡用語我們還能窺見當年的熱門網絡事件。例如,幾年前火爆網絡的“神馬都是浮云”就源于紅遍網絡的“小月月”事件(天涯網友蓉榮發帖講述小月月及其“男友”小W來上海游玩,她作為地陪,在兩天一夜的時間內痛苦的經歷)。在原創作者蓉榮眼里,經過了小月月事件后,天下“神馬極品都是浮云”。“神馬都是浮云”一度成為網友心中不可磨滅的經典流行語。
一位網絡大V在微博上發起了一個叫做“復興超高齡互聯網流行詞”的話題,很快吸引了上萬名網友參與。網友們紛紛貢獻不同時代的網絡熱詞,匯成了一部“網絡考古重要文獻”。
還記得當年的你第一次接觸網絡,和人聊天時的說話習慣嗎?“我暈”、“我倒”、“瀑布汗”、“神馬都是浮云”、“什么東東”……這些如今看來頗為“中二”的詞,當年可是風靡一時。還有取自漢字諧音的一些網絡熱詞,如“偶=我”,“油菜花=有才華”,“886=拜拜了”,“7456=氣死我了”,“河蟹=和諧”,“蝦米=什么”,“火鉗劉明=火前留名”,“斑竹=版主”,至今仍然在不少人的聊天記錄里保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