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回應
創(chuàng)作理念就是“去標簽化”
對于取得這樣的成績,導演郭柯連聲表示“沒想到”。因為影片沒有明星,年邁的主角們也不能同行,宣傳壓力都攤在了郭柯一個人身上。他一個城市接著一個城市地跑路演,希望能為影片多爭取些排片。
2012年,郭柯就曾拍攝過一部短片《三十二》,記錄了90歲“慰安婦”老人韋紹蘭和她的混血兒子的故事,因為那年在世的“慰安婦”數(shù)量還有32人,所以短片取名《三十二》。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少老人陸續(xù)去世。為了銘記這段歷史,2014年郭柯又開始了電影《二十二》的制作。他的創(chuàng)作理念是“去標簽化”:“不把她們當成‘慰安婦’,而是當成人。”所以,在影片中,觀眾看不到聲嘶力竭的控訴,看不到血光淋漓的戰(zhàn)爭;有的只是適度靠近,真誠地交流和靜靜地聆聽。
郭柯說,可能大家會覺得自己拍攝這個電影的過程肯定很苦,其實并不是,“我不覺得苦,我在跟她們接觸的過程中,就像孫子和奶奶的關系。她們會給我們劇組做早飯,招呼我們劇組的女同事去家里炕上睡午覺,整個過程都讓我覺得很溫暖很有愛。”他還回憶,自己原本擔心這些老人在面對鏡頭的時候會緘口不言,那樣的話,片子不知道如何拍攝,“但后來我覺得沒什么,那是我們保護她們的態(tài)度,她們不想說就不說,我不想因為電影戲劇沖突的需要去傷害這些老人。”
作為一部小成本電影,《二十二》的制作成本和宣發(fā)費用只有400萬元,更一度陷入資金短缺。制作需要費用300萬元,郭柯自己借了100萬元、有人投資了100萬元,但還差100萬元,當時他發(fā)了一個朋友圈,表示母親支持自己賣房子拍攝這部影片,演員張歆藝看到后,無償借給他100萬元。
項目宣發(fā)費用也是靠觀眾眾籌湊起來的,32099位參與眾籌的觀眾的名字都出現(xiàn)在電影片尾,是導演一個名字一個名字打上去的。“我覺得可能很多觀眾覺得寫不寫名字并不重要,但是我要去認真對待,謝謝你們!”郭柯說,如果這部電影有盈利,除去還債,收益部分都將捐贈給相關的“慰安婦”公益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