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通告未直接提到節目名稱,但網友透露,這檔節目正是《爸爸去哪兒》第3季。當年8月11日,實名認證為知名電視評論人的“芒果媽媽”在微博爆料王寶強入伙《爸爸去哪兒》第三季,并附上錄制照,與上述通告中“電視拍攝活動”時間吻合。
“封路,封村,封人員?不是搞個宣傳片嗎?這個動作有點大,擾民!誰給的權力?”針對通告,有網友在當地紅網論壇發出質疑。當地一位不便具名者對南都記者稱,通告在相應路段有張貼,雖然為拍攝節目有一些保障措施可以理解,“通告里的措辭讓人難以接受。”
為什么要嚴控明星子女真人秀?
2013年,《爸爸去哪兒》第1季的冠名費僅有2800萬,還不到《奔跑吧兄弟》和《我是歌手》第一季冠名費的零頭。
2014年開播的《爸爸去哪兒》第2季,冠名費已經突破了3.1億。足足漲了十倍。
到2015年,《爸爸去哪兒》第3季的冠名賣出了5億的高價,比2013年漲了近20倍。
越來越貴的冠名費無疑是節目“辦得好”的證明,同時也反映其影響力與日俱增。
如前所述,本次《爸爸去哪兒》第5季被叫停,與去年發布的“限童令”可謂一脈相承。不論播送平臺是衛視還是網絡TV,節目的熱播自然會對觀眾帶來影響。
那么,為什么要嚴控明星子女真人秀呢?每經小編注意到,這篇來自北京青年報的評論,或許代表著部分支持“限童令”者的心聲:
對于“限童令”很多網友表達了不滿,因為相比于成人而言,童星們更加可愛和純樸,很多網友如今更是喜歡起了追童星。以觀眾的角度來看,限制童星參加真人秀的確影響了觀眾的娛樂。
但一個健康的社會絕不是以收視率和純娛樂為目標的,尤其是如今的真人秀在“掙快錢”的誘惑下,兒童權益受到很大的傷害,過度商業化、過度消費未成年人等等,給缺乏社會經驗和認知的未成年人帶來了很大的負面效應。
我國本來就是一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極度重視子女成功的國家。在這種原始的理念下,早已經曝出了太多的教育問題,教育主管部門也多次下文,希望家長們減輕對子女的負擔,不要再做“虎媽”“狼爸”。而親子類節目更加加重了父母育兒的焦慮,讓人們更加浮躁的同時,忽略了兒童健康成長的規律。實際上,沒有其他哪個國家的父母會帶著孩子如此瘋狂走穴。
從這個角度來說,叫停親子類節目是必要的,也是面對瘋狂現狀的迫不得已。只有如此,孩子們才能安靜成長,擁有自己獨特的童年,保存住天真爛漫的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