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郎永淳,你們一定再熟悉不過。每晚7點,必備的“功課”不只是熱騰騰的晚飯,還有《新聞聯播》里熟悉的面孔。他是為數不多的“國臉”之一......不過現在,這些已經成為過去式。
2015年9月2日下午,一則消息一出世便引來眾人熱議,“據知情人士透露,今晚是央視主持人郎永淳最后一次在新聞聯播出鏡”。消息印證,當晚之后,他再也沒出現在電視熒幕的右側。
很快,他更換了一張新的名片,成為找鋼網首席戰略官兼高級副總裁,看起來依舊“光環滿滿”。
然而,從傳統媒體到產業互聯網,從央視主播到創業公司高管,業務和人脈圈都大不相同。即使是昔日的“央視名嘴”,似乎也會淪為素人,趕不上趟兒。那么,郎永淳又是怎樣hold住的呢?
下面CC名片與大家分享他的故事,也許會對你有所啟發。
1.“我們每天都在懸崖邊上行走”
回顧二十年的職業生涯,郎永淳有一個體會,“我至今還記得《東方時空》一位前輩說的一句話, 我們每天都在懸崖邊上行走,一定小心不要讓自己摔下去 ,只有幸存者,才有可能成為建設者。”
九十年代初,正值電視迅速發展改革,央視先后推出《東方時空》、《焦點訪談》等節目,白巖松、敬一丹、水均益等面孔出現在熒幕上。
1995年4月7日,一個醫學院的畢業生搖身一變,變成第一媒體的主播。在廣播學院接受了一個學期的專業訓練,向同學借了一套西裝,郎永淳走上了中央電視臺《新聞30分》的直播臺。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新聞30分》的前身是《午間新聞》,二十分鐘的節目,所有新聞串成一盤磁帶,主播只需要說兩句話,“歡迎收看新聞,請看詳細報道”和“感謝收看新聞,再見”。
而改版之后采用了直播,導語多,沒有臺詞提示,播音員只得低頭看稿子、抬頭看新聞,這對于新兵上陣的郎永淳來說,壓力很大,難免不自然。當時的他覺得,穿著借來的西裝,很不自在,“繃得肌肉緊張”。
在此之前,中央電視臺也從沒出現過戴著眼鏡播新聞的播音員。甚至有觀眾來信,批評他戴著眼鏡。
邁開了步子,就容不得遲疑,郎永淳還是想走得扎實、自信一點。央視各個頻道、各個欄目,主持人太多,《新聞聯播》的主持人就屬于央視主播的最高序列,除了要有極高的專業素養,還要在官方層面擁有相當高的聲望。
大概他自己也沒有想到,他確實成為了一把好手。正如你后來看到的,《新聞聯播》和《新聞30分》里身披光環,談笑皆鴻儒的“郎主播”。
直到現在他還是覺得,加入《新聞30分》的第一年,是職業生涯中最艱辛、壓力最大的一年。
2.離職,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