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寶藏》開播儀式上,張國立宣布了選自九家國家級重點博物館的27件入圍國寶名單。故宮博物院的石鼓、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各種釉彩大瓶;南京博物院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坤輿萬國全圖;湖南省博物館的皿方罍、辛追墓T形帛畫、長沙窯青釉褐彩詩文執壺;河南博物院的賈湖骨笛、婦好鸮尊、云紋銅禁;陜西歷史博物館的杜虎符、懿德太子墓壁畫《闕樓儀仗圖》、葡萄花鳥紋銀香囊等國寶背后的故事,令人期待。
在接受采訪時,陜西歷史博物館館長強躍也向記者介紹了這次陜西歷史博物館三件送選國寶的挑選思路:同時具備重量級、傳奇性、獨特性,“首先,三件文物肯定都是國寶級的,具有珍貴價值和深厚意義,能夠充分展示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其次,它們都有一段傳奇的故事,能為大家生動還原歷史;最后,這三件文物都是獨一無二的,例如有富含科學原理的女性配飾,還有記載了古代三秦大地的盛世輝煌傳世之作。所以我覺得每一件都能深得不同性別、不同年齡觀眾的厚愛”。
央視最新推出的綜藝節目《國家寶藏》值得一看,從預告里是能嗅到的。兩期節目看下來,超出預期,它以氣壯山河、吞吐天下之勢登場,給沉寂、冰冷的文物注入生命力和溫度。國寶不必真正走上舞臺,觀眾也不必親眼看過國寶,獲取的信息量卻比“眼見為實”多得多。比如,看完舞美酷炫華麗的情景劇、重現作畫的上色過程和考究的礦石顏料工藝介紹,《千里江山圖》前世今生已了然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