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有檔次和內涵還不夠,接上地氣才能老少咸宜。第一期節目中,給觀眾科普集17種施釉和制瓷技法于一身的各種釉彩大瓶的工藝固然是重頭戲,但把坊間“黑”乾隆爺的橋段搬上舞臺也格外增彩。段子手的小眾文化走進主流話語體系:愛作詩、愛題字、愛蓋章、“農家樂”審美……好大喜功的“皇阿瑪”在“官方吐槽”的演繹下更加鮮活,也更加可愛。而第二期節目講述的睡虎地秦簡和其主人喜的生平故事,讓觀眾捧腹之余,笑中帶淚,了解了一位秦國基層官吏在平凡工作崗位上的不平凡。
在被旅游、選秀等一票綜藝真人秀霸屏的時代,看到《國家寶藏》《詩詞大會》這樣有態度的文化節目,如清風拂面,滌蕩心靈。央視的探索證明,嚴肅內容也能找到合適的娛樂化包裝方式。這種包裝是在吃透、領會了文化內涵之后,將精髓滲透進具體而微的細節之中。比如節目中,主持人和明星嘉賓對礦石顏料“青出于藍”的調侃,就恰如其分地活躍了氣氛,令人會心一笑——這是“有內涵”“有文化”的幽默啊。
當然,此番《國家寶藏》節目人氣爆棚,還有一個必要條件,那就是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這也能部分解釋近年來多發的博物館新聞——哪里又有不文明游客了,哪個展覽又擠爆了。現在,《國家寶藏》的問世恰逢其時,不過,只是一臺節目的話,一定“不解渴”。畢竟,目前能做到雅俗共賞的大眾文化產品太少,但渴望做個“文化人兒”的群體正在加速壯大。
見笑,本人正是此群體中的一員。順便問一句,誰知道怎樣才能當上故宮的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