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新歌聲》過往三王一后的導師配置,那英退出后,補位的極有可能是一位有分量的華語樂壇天后,問題是,她會是網民猜測中的張惠妹、齊豫、蔡琴、蘇芮,還是一個幾乎不可能成行的名字:王菲。
無論誰來,都承擔著拯救《新歌聲》收視率和話題度的使命,這個燙手的山芋,并不好撿。
從前慢:電視綜藝的日子都不好過,但《新歌聲》是怎么變成老歌聲的?
第一季的《好聲音》,曾被認為是國產綜藝市場上引爆的核彈。然而時過境遷,六季過去,當網綜取代電視綜藝成為國產選秀類綜藝的新寵,《新歌聲》依然能打出一手好牌嗎?
至少從收視率來看,《新歌聲》越來越像是個遲暮美人。
據CSM52數據顯示,《新歌聲》第一季的收視率始終未破4%,后幾期節目經常跌到3%以下;而第二季的收視率始終沒能破3%,節目后半段更一度跌到2%以下,直至10月8日的總決賽,收視率才重破2%。對比《好聲音》前四季平均3.82%、 4.58 %、4.19 %和4.85%的收視率水準,改名后的《新歌聲》收視率顯然遭遇了斷崖式下滑。
口碑也始終不見起色。《中國新歌聲》第一季在豆瓣的評分5.2分,僅有3500多人評價。今年第二季的情況也沒好到哪里去,目前豆瓣上4600多人的評價,評分停在5.0分。而2012年《中國好聲音》第一季播出后,吸引了兩萬多人在豆瓣上打分,最終獲得7.8分的高分。但是接下來的三季《中國好聲音》,豆瓣評分都在6分上下徘徊。
相比逐漸滑落的收視和口碑,節目話題度卻似一夜之間消失不見,如果說同類老牌音樂綜藝《歌手》還能不時出現在我們的朋友圈,那么如今的《新歌聲》,除了節目開播和總決賽之夜,則幾乎已經徹底淡出了我們的朋友圈。
但《新歌聲》真的涼了嗎?
收視、話題度的節節敗退之下,節目依然在上一季拿到了5億廣告冠名,這又仿佛印證了那句老話——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新歌聲》已經從曾經的爆款綜藝變成了如今的國民陪伴型綜藝。
雖然在徐徐滑落,但在早已不再能頻頻破3的電視綜藝中,這款“老歌聲”依然站在巔峰。
只是曾經的巔峰和現在的巔峰,不再相同了而已。
導師秀:到底是導師太搶戲,還是平民造星模式out了
和許多曾經的爆款綜藝一樣,讓《新歌聲》金字招牌褪色的,依然是:審美疲勞。但審美疲勞最直接的癥狀是:《新歌聲》很難再紅人了。
這個曾經走出吳莫愁、吉克雋逸、張碧晨、姚貝娜等實力唱將的舞臺,已經多久沒有誕生具有超級影響力的學員了?流量不能證明一切,但持續幾屆學員都缺乏流量,這就不能不讓《新歌聲》反思。
第四季冠軍張磊、第五季冠軍蔣敦豪、第六季冠軍扎西平措都在參加完節目之后很快陷入沉寂,他們當然是優秀的歌手,但這些節目冠軍歌手都不夠紅,卻成為流量時代《新歌聲》的硬傷。
學員質量的下降使得節目組不得不將節目重點向導師傾斜。上一季的導師開場秀從之前的19分鐘延長到了30多分鐘,4位導師一共演唱了9首歌,幾乎將《新歌聲》變成了一場導師演唱會。
但導師敘事大于學員敘事,能怪節目組嗎?
真正的問題是:在變化的互聯網時代,《新歌聲》模式還能不能擔起一季又一季“推新人”的重任?
從本質上說,話題選手減少,其實是證實了《新歌聲》的造星能力正在減弱,而這背后,又是以“好聲音”為代表的歐美選秀“工業化”模式在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