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時代,當歌聲不夠動人、故事不再感人,傳統音樂選秀失去眼球,其實是所有同類音樂綜藝共同的瓶頸。
因為音樂選秀,實際上正在進入分眾時代。
當《中國有嘻哈》用他的垂直定位,搶占了大眾嘻哈的市場份額;《偶像練習生》以其半成品偶像新人的定位,讓從少年到老阿姨的整個粉絲市場匍匐在小哥哥們腳下。
《明日之子》唱出了一個毛不易。
燦星那套曾經創造巔峰“平民選秀的本質+明星嘉賓+個性選手”的模式卻正在遭遇市場的反彈。
當導師陣容大換血,就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了嗎?
《新歌聲》絕地求生:如何打破七年之癢
面對“綜N代”的必然宿命,《新歌聲》正在展開一場絕地求生。
一方面是把導師資源用到極致。
四年前,周杰倫加盟《中國好聲音4》,為節目挽回不少人氣,去年陳奕迅的加盟,又被認為是一根救命稻草。事實上,“周杰倫陳奕迅組合”,也的確用導師講相聲+金曲聯唱構成了節目最大看點,甚至陳奕迅為學員肖凱曄選擇的合唱歌曲《不該》,都是周杰倫的作品,由周杰倫和張惠妹原唱。
另一方面是賽制突破。如果說《新歌聲1》的“轉椅變戰車”只是徒有其表,第二季第二階段的“魔鬼六次方循環大逃殺”,第三階段的隊內冠軍戰采用了更有看點的明星幫幫唱和個人演唱兩個環節,以至于陳奕迅就在自己戰隊的冠軍賽請來了黃韻玲、楊千嬅、李榮浩、魏如萱四位重量級唱將。
這些改變背后,不能說制作方燦星制作不努力,問題是你的努力觀眾是不是買賬。
關于這第三季的玩法,總導演金磊透露,節目模式細節有大改變,“導師戰車”、“沖刺”等元素將有所調整甚至取消;學員真人秀的部分將加強,包括團隊中學員的關系、學員的情感、學員在整個成長的過程中的點滴。
按照節目組的說法,經過這樣的改變,新的模式將會更能激發真人秀的意義。但重回講故事的模式,就能拯救《新歌聲》的審美疲勞嗎?
一邊是遲遲缺少爆款學員使節目人氣下滑,一邊是難以控制的國內電視綜藝整體頹勢,在網絡平臺各種資源整合的優勢面前,《新歌聲》這塊蛋糕還能剩下多少余溫,謝霆鋒李健對于觀眾的誘惑力能發揮到幾何,都是未知數。
盛也模式,衰也模式。
當標準化生產的平民音樂選秀遭遇審美疲勞,在模式創新之外,最根本的還是再造音樂造星的能力,否則無論怎樣的陪伴型綜藝,都會面臨觀眾不斷消耗耐心之后將其直接判負離場的風險,導師上場和學員得分,留給《新歌聲》的時間都不多了。
只有重拾音樂造星能力,《新歌聲》才能在電視綜藝收視平淡的哀嚎聲一片中,打破自己的七年之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