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說過,“生時愿如火花,燃燒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時愿如雪花,飄然落地,化為塵土!”,她的生死觀是豁達的。
或許,也是因為她這一生,實在是太過戲劇化。
瓊瑤生在戰火年代。
父母本來都在北京生活,后來因為七七事變,遷居到了成都。1938年,她和孿生弟弟出生。
因為是雙胞胎,所以父親決定給他們起名時都用“雙并”字。她名陳喆,乳名“鳳凰”。弟名“陳玨”,小名“麒麟”。
她從小就不漂亮,臉上還有一塊挺大的胎記,親戚抱著她時會說:“將來一定嫁不出去!”可小小的她擔心的卻是:我不能成為母親的驕傲了。
這種恐懼和壓力幾乎伴隨了她的整個成長。
1940年,瓊瑤又有了一個弟弟。當時正是抗日戰爭如火如荼的時候,一家五口在逃難中曾發生一件讓她永生難忘的事情。
因為發生意外,兩個弟弟失蹤,萬念俱灰的父母悲愴之下,竟對她說:
“鳳凰,你要不要跟爸爸媽媽一起死?”
瓊瑤當時6歲,據她回憶,她親眼看著父母凝視然后擁吻,再從岸邊滾到河里。而她因為答應了父母就也往河里走,但是河水快要浸沒頭頂時本能的開始哭喊母親還在水底昏沉并沒有咽氣,竟被她喊醒然后拉起了她,從水里坐起來后又去拉扯父親。
他們抱在一起痛哭,決定不死了。
這是瓊瑤印象中第一次和死亡的交鋒,懵懂又恐懼。是她救了爸媽也救了自己。后來兩個弟弟又在軍人的幫助下找到,一切都是萬幸。
這段童年的經歷讓瓊瑤開始相信“命運”。
所以之后在她的很多作品里,都能看到命運在左右著男女主人公的人生。
就像《還珠格格》的主題曲《自從有了你》里唱的:
“感謝天,感謝地,感謝命運,讓我們相遇。”
抗戰勝利后,瓊瑤又有了一個妹妹。至此,全家成員也就齊了。1949年,他們舉家遷往臺灣,漂泊的日子也終于結束,生活走向正軌。
讓瓊瑤沒想到的是,自己會成為讀書最差的一個,最糟糕的數理化不是0分就是20分。麒麟,她的孿生弟弟,雖然成績過關但是常在學校里打架斗毆。小弟和小妹則成績優秀。
“我們已成為父母的包袱”。
失望之下,父母竟然做下“放逐”他們的決定。要麒麟去臺中,瓊瑤去臺南,都是住校。弟弟被成功送走,可瓊瑤去的那所中學因為不接受轉學生,所以又被打了回來。
也就是從這時起,瓊瑤開始有了強烈地自卑和憂郁。
她的成績依舊不好,課余時間就開始在圖書館里瘋狂閱讀,“尋找生命的意義”。一次她的數學還是20分,老師要求要拿成績通知書給家長簽字。而她回家的時候剛好碰到小妹在大哭,因為她考了98分。
母親看到她的成績單,對她說:“為什么你一點都不像你妹妹?”
這句話顯然戳中了瓊瑤的要害。絕望又無助的她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
她寫下遺書,“我抱歉來到了這個世界,不能帶給你驕傲,只能帶給你煩惱”。然后吃下一整瓶安眠藥。不過依舊沒有如愿,一周后醒了過來。
這是她和死亡的第二次交鋒。
從自殺陰影中走出后,她還是那個不會念書,又在弟弟妹妹都很優秀的壓力下痛苦著的姐姐。
高三時又面臨高考的壓力,她把這種孤獨和寂寞都寄托給了愛情。可對象卻是比她大25歲,離異過的國文老師,蔣仁。
他們愛的瘋狂,但也不能被世俗所接受。在洪水般的指責之下他們分手過多次,但都抵擋不住這份感情。
瓊瑤說那時候老師常喝醉,醉了就對她說話。這樣的身份差和年齡差折磨壞了這位本儒雅的教書人。
“二十年有什么了不起?當我八十歲時,沒有人會說我不該追求六十歲的你!”
“我四十歲?我根本沒有四十歲。會為你這個小女孩如此瘋瘋癲癲,我的心態停留在十八歲!智商只有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