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藝
1968年出生于四川樂山,因1991年主演電視劇《外來妹》走紅,這是中國熒屏上第一個“打工妹”形象,她也憑此劇與徐帆、蔣雯麗、李琳并稱“中國熒屏四大青衣”。
“我不想說我很親切,我不想說我很純潔”,這首楊鈺瑩演唱的《我不想說》是上世紀90年代最紅的流行歌曲之一,而這首歌的出處則來自一部同樣家喻戶曉的電視劇《外來妹》。
《外來妹》是最早反映城市外來打工者生活的電視劇,在電視劇史上,這是一個全新的話題。改革開放之后,大量來自偏遠地區的務工者到達改革前沿的廣東,人生的命運也就此改變。而這部電視劇的主演陳小藝也憑借《外來妹》,成為一代中國電視劇女演員的“青衣型”代表人物。
陳小藝出生在四川一個川劇演員家庭,從小學習川劇。1987年,她考取了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大四那年出演了《外來妹》,此后順利進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至今,陳小藝依然清晰地記得當年在廣州火車站拍《外來妹》時,火車上拉的一車廂南下打工者,“那個場景太壯觀了,改革開放就是那樣。”
少女時代
年輕人學外國歌時,她演川劇
陳小藝的少女時代是在四川樂山度過的。在1987年考上中戲之前,安穩地生活在川蜀盆地中,對外面的世界沒有憧憬。
陳小藝的媽媽是川劇演員,陳小藝也跟著從小學川劇,畢業后跟媽媽在一個劇團。80年代末,各地年輕人已經開始接觸到國外五光十色的電影和流行音樂,川劇基本屬于老年人的娛樂項目。那時陳小藝在臺上演川劇,臺下的觀眾都是老爺爺老奶奶,有一些老劇目,爺爺奶奶們也看過無數遍了,坐在臺下打著瞌睡。陳小藝回憶當時自己在舞臺上努力演出,無人欣賞,覺得這件事白做了,“是特別傷心的一件事。”
那一年,陳小藝在樂山演話劇《少年郭沫若》,她的表演引起劇團一個中央戲劇學院實習生的注意。實習生問陳小藝,你為什么不去考中戲?陳小藝回答,什么叫中戲?在哪兒?實習結束后,實習生回到北京給陳小藝寄來了中戲招生簡章。這名實習生日后在人藝跟陳小藝成了同事,以自己的名字“李六乙”成立了一家戲劇工作室,執導了川味話劇《茶館》。李六乙寄來的那份招生簡章,就此改變了陳小藝的人生。
回想起當年樂山的少女時光,陳小藝說,現在歲數大,反倒會喜歡節奏慢的地方,以前還是小孩的時候不覺得,大學放假回家,有點待不住。四川人的生活安逸,但還是會讓20歲的她感到不習慣,“四川過日子挺好,但不適合干事業。”
北上來京
和鞏俐出國見大使,只帶了兩身衣服
從樂山來到北京,是陳小藝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
陳小藝接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已經要開學了,她花了160塊錢買了機票從成都坐飛機到北京。下了飛機打出租車,上車以后啥也不知道,就掏出錄取通知書給司機看,說請您去這個地址,出租車在小巷子中穿梭了很久才找到中戲的樓。司機把倆大箱子往地上一放,陳小藝站在教務處門口,老師把窗戶一推開:“你是陳小藝吧?等著,給你叫同學。”
放行李時所有同學來跟陳小藝打招呼,順便來看看最后一個報到的同學長什么樣。隨后,大家說要去和平里的影協看《大白鯊》,陳小藝就被他們拉著坐公共汽車到了電影院。看完電影,同學們又說一起走回學校吧,于是懵懂的陳小藝一路跟著,從和平里走東棉花胡同,一路走到地安門。好累但也好有趣啊,這就是北京留給陳小藝最初的印象。
陳小藝不僅來到了北京,再后來,她還出了趟國。大二那年,世界戲劇的老大哥還是前蘇聯,中戲要選派學生參加前蘇聯、德國、捷克等國家的戲劇交流活動,陳小藝和鞏俐被選中,倆人每天放學要坐公交去戲曲學校補戲曲課,學完再坐車回中戲。去前蘇聯也是坐火車去的,整整七天七夜,在火車上就吃方便面火腿腸,但第一次出國依然感到很興奮,也不覺得時間有那么長。前蘇聯給陳小藝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拿錢買不到東西。去蔬菜或水果店幾乎什么都沒有,空蕩蕩的。對于那時的中國大學生,前蘇聯解體前的一切也很新奇。當時大家什么都不懂,也什么都沒有,出國只帶兩身衣服,坐火車和見大使,穿的都是一樣的。
在80年代末,陳小藝接觸到的世界是新奇又有趣的。那時她的偶像是周潤發,夢想希望有天能跟周潤發一起拍戲。朋友都知道陳小藝喜歡周潤發,所以送她的生日禮物都是周潤發的照片。分到人藝以后,陳小藝宿舍門口還有一張周潤發的照片。
在中戲看的戲多,接觸外國電影、書籍的機會也多,陳小藝在大學時代最喜歡的一本書是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畢業以后分到人藝,陳小藝和徐帆都住在單身宿舍,兩個外地女孩,經常騎個自行車,北京有戲就到處去看。
《外來妹》中陳小藝飾演的“趙小云”聰明伶俐,被商品經濟大潮從窮鄉僻壤的趙家坳帶到珠江三角洲,這個角色也被評為“改革開放中涌現出的新型現代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