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斛珠夫人》這部劇集從開篇布局到因果揭曉,層層遞進,將人物角色置于大背景環境下,在展現個人色彩的同時也讓人物角色有了屬于自己的閃光力量,尤其是女性角色更是多元獨特。劇中的每個人都不是“工具人”,而是有血有肉、有自我抉擇生命力的“平行空間”里實實在在的人。
格局“添彩”,融大義國風增色
若要讓劇集像樹一樣挺拔生長,整部劇的格局當然不可或缺?!鄂榉蛉恕凡恢褂诠串嬅枥L兒女情長,更多地則揮筆著墨于“國學之美”與“家國之思”,在劇情推動之時同步人物命運的共鳴,讓整部劇如同一壇醇厚清冽的美酒,初品生香,回味無窮。
《斛珠夫人》的故事背景設置在大徵內亂之后,看似戰亂的創傷在逐漸愈合,事實上在平靜表面之下暗潮洶涌,各方勢力暗懷心思。在這種危機重重的大環境下,無論是海市方諸,還是帝旭緹蘭,又或是卓英柘榴,他們每個人都身不由己,有自身的使命所在。是愛是恨,是歡是悲,是抗爭是妥協,他們的每一步成長都伴隨著命運的抉擇,尤其是劇情發展中后期,在個人利益與家國大義沖突之時,他們更是肩負起責任、屢屢做出利于家國大義的選擇,這更是難得的、值得尊敬的,這既是中國精神的劇集表達,也是古裝劇價值觀的格局升華。
古裝劇集離不開國風之美的展示,而《斛珠夫人》在這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在科舉考試中,海市寫下《論鮫珠》里的“人為珠死,珠比人貴,何也?”這一語石破天驚,既在劇中展現出海市憂國憂民的滿腔情懷,也讓劇外的觀眾看到了《斛珠夫人》在臺詞和思想上的不凡,這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深挖,也正是編劇張林楠、成釧的巧思所在。
編劇成釧在播后反響如潮時曾回應臺詞考究的設置,“其實在改編《斛珠夫人》劇本時,我和我的搭檔兼合伙人張林楠就在想如何讓《斛珠夫人》有別于市面上的大古裝,有點睛之處,讓人物更深邃立體,更新鮮但又親切,讓人物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生長出來、帶有特定時代的冷與暖,含蓄與婉約,來承接后續人物大命運的跌宕起伏。所以臺詞方面我們參考了大量古籍的行文和對話,如《左傳》、《論語》等。如‘人為珠死,珠比人貴’,是不是有讓大家想起了孔子的《苛政猛于虎》、白居易的《賣炭翁》。而劇中吟誦的‘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則出自大文豪蘇軾的詞,借物喻人,用以表達人物命運。”
雖然劇集已經收官,《斛珠夫人》仍然后勁十足、余熱不減,這正是其劇集本身足夠優秀的體現。從有著黑馬之勢的《蘭陵王妃》,到《斛珠夫人》,不做粗制“快餐”,而是更細致地打磨劇本,結合國風美開拓劇集格局,讓觀眾看了劇后能有回甘與收獲,這樣般的創作初心,張林楠、成釧這對編劇屆的“黃金搭檔”始終堅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