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什么是于和偉
最近央視在播一部新劇,《大決戰》。
之所以關注這部劇,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于和偉,更準確地說,是因為于和偉來飾演林彪。
在此之前,林彪的扮演者,主要有三個讓人印象深刻的,按時間順序分別是李雪健老師、馬紹信老師和由立平老師。
后兩位主要以林的正面形象為主,李雪健老師則塑造了林野心家的形象,也正是如此,這一版形象更令人叫絕。
那是1980年的話劇《九一三事件》,26歲的李雪健扮演60歲的林。如果你看過這部話劇,你就會感到那是一種看了心驚膽寒的形象,舉手投足間,一言一語中,都讓人不寒而栗。
據說,有人評價李雪健扮演的林,說他“往城樓上一站,非嚇死幾個人不可”。
還據說,王光美去慰問演員們的時候,和大家都微笑著握手了,唯獨拒絕和李雪健握手。
最近,看到李雪健老師出演的新劇《我們的新時代》,劇中的角色是配音的,他的原聲臺詞并無問題,但是這部劇這樣處理,足以想見他依舊遭受著病痛的折磨。在此也祝愿他身體能夠早日恢復。
說回到于和偉,我相信,很多人還都和我一樣,沉浸在《覺醒年代》陳獨秀的形象魅力中難以自拔。
從激情如火、慷慨激昂的陳獨秀,到面若冰霜、沉默寡言、永遠猜不透他在想什么的林彪,角色差異跨度之大,即使演技優秀如于和偉,也不免讓人捏把汗。
說實話,于和偉與林在形象上并不是那么契合,外形上是比較吃虧的。截個圖,你能看出他是林彪來嗎?是不是更像穿著軍裝的陳獨秀?
當然了,只通過定格在某一畫面來評判他對角色的塑造,過于片面。表演不是拍照,演員還需要通過臺詞、動作、表情來刻畫角色,傳遞人物情感,在“形似”受限的情況下,讓“神似”來彌補,對于和偉而言,并沒有什么難度。
有一幕,是林彪在指揮部里,通過擺黃豆來“排兵布陣”,分析敵我形勢。外面炮火連天,主帥依然氣定神閑地坐鎮中軍帳內,就地取材——通過擺黃豆來做兵棋推演,這內斂沉穩、不怒自威的范兒,撓兒地一下不就有了嗎?
當然了,《大決戰》才播到第7集,遼沈戰役還沒正式開打,后面有的是于和偉詮釋角色的機會,我們且看且分析。
寫到這里,通過《大決戰》中于和偉扮演林彪而引起不小的關注度這件事,引出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
為什么是于和偉?
從抖音上的“接著奏樂接著舞”到《覺醒年代》陳獨秀的大放異彩,從《懸崖之上》深得國師器重到摘得白玉蘭最佳男主角獎,于和偉已經真正成了大眾喜聞樂見的人物,為什么?
我們當然可以脫口而出“是他演技好”,當然,演技確實是于和偉強有力的加持,但演技好的不止他一個,那為什么偏偏是于和偉?
答案是,于和偉被大眾認可,表明他一定是被這個市場需要的。換句話講,他一定是填補了這個市場的某個空白,再具體點就是,在他同年齡段的演員中,缺少他這樣一種類型。
在國內影視圈,45到50歲這個年齡段的男演員里,我們找幾個活躍的典型:
張嘉益,大叔類型,粗獷。
郭濤,硬漢,偏向大男子主義。
段奕宏,硬漢,偏向睿智。
黃渤,喜劇、小人物、悲劇性。
那么于和偉是什么?是有一股“邪味兒”,亦正亦邪。
不知道你第一次見到于和偉是在哪部劇中,我初識于和偉,是在《歷史的天空》這部劇中。他飾演的萬古碑,陰險、虛偽,迫害主角,讓人恨得牙癢癢。
再見于和偉,就是高希希版的《三國》了,也就是“新三國”,于和偉飾演劉備,看著劇中仁厚的劉皇叔,我就想:以前那么壞的一個人,怎么能演出如此善良的角色?
第三次見到于和偉,是在《大軍師司馬懿》里,曾經的劉皇叔搖身一變,成了一代梟雄、橫槊賦詩的曹操。
最近一次見到于和偉,則是在《覺醒年代》里,他扮演陳獨秀,告訴你們一個事,這已經是他第三次扮演陳獨秀了。
這么縷下來,是不是感覺很有趣?有趣的點就在于,于和偉一邊是顛覆自己,一邊是重復自己,他是在兩個極端之間游走,而且游刃有余,這就是他的“邪味兒”之所在。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