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如懿傳》少年的相知相許,怎么就變成了中年的相看兩厭?
看完了《甄嬛傳》,這幾天我又看了《如懿傳》。
作為《甄嬛傳》的續集 ,《如懿傳》的口碑遠不如《甄嬛傳》。
劇情不如《甄嬛傳》精彩,劇本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主角如懿沒有甄嬛戰斗力強,到了后期,居然厭倦了宮斗,直接想要退出。
沒有大女主逆襲,直到最后看完,都覺得不夠酸爽。
這部劇我前年追過,就是覺得劇情拖沓看了一半就棄了,劇本的硬傷可惜了這部劇中幾位好演員。
這次從后面十幾集開始看起來,剛好看到如懿和皇上失和,看完忽然覺得,這部劇雖然號稱是甄嬛傳的續集,講的卻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情。
《甄嬛傳》就是單純講的是宮斗,講的是女人為了爭寵奪權挑起的斗爭。
而《如懿傳》,雖然也穿插著宮斗,但主線則講的是,一段情投意合的感情,怎么慢慢變淡,最后互相怨懟的。
雖然前面該著重刻畫二人感情的情節有些單薄,但最后幾集如懿和乾隆的失和、爭吵,卻演得很真,像極了生活中的中年夫妻。
人到中年感情會慢慢變得平淡,生活更多被柴米油鹽占據,這些瑣事是最容易產生分歧和口角的。
感情一旦被一件件小事消磨殆盡,對對方的包容也會慢慢變少。
劇中乾隆一直對他們二人的孩子十二阿哥寄予厚望,但奈何十二阿哥資質平庸,有一集乾隆忍不住當著如懿抱怨,你生的這孩子怎么就不如五阿哥。
沒想到如懿憤怒地說,十二阿哥或許是不如別人,但他就僅僅是我一個人的孩子嗎?
這簡直和生活中雞娃父母互相指責對方的基因不夠好一模一樣。
還有一集太后想撮合他二人合好,故意喊了他們去看戲,還點了他們都喜歡的定情戲《墻頭馬上》。
結果一開始兩人都不說話,太后想挑起話題讓他們念著舊情時,二人又說著說著就變成了互相指責,拿最狠的話戳對方。
和《甄嬛傳》里各嬪妃害怕皇帝不一樣,這部劇里如懿自始至終都是在追求和皇帝的平等,所以夫妻間的各種爭執和矛盾,和現代人區別也不大。
一段感情出現問題,不會是一個人的原因,兩個人肯定是都有責任的。
我們站在女性的角度來看,都會替如懿不值,自然會覺得皇帝問題更大一些。
但是你讓皇帝來吐槽,他可能也有一肚子的牢騷。
如懿在郁悶皇帝從當初的少年郎,變成了好色的猥瑣中年時,他可能也不明白,為什么當初那個嬌俏的少女,會變成固執的不通情理的聒噪婦人。
也許不同的年齡、不同的人生階段,對感情的要求就不應該相同。
當年的優點,到了后來,可能就變成了缺點。
就像如懿少女時期非常率真,但這種率真到了中年,就成了不留情面不給臺階。
對于皇帝來說,尤其是盛世的、活得時間長的皇帝,唐玄宗當年可能也是這樣,他們會覺得我治理朝政這么辛苦,國家現在繁榮昌盛,我勞苦功高,為什么就不能放縱一下呢?為什么就不能恣意妄為一次?
男人至死是少年,他在做這些的時候,少年的任性就出來了。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有時候也能看到有些男人,到了中老年,會做出非常荒唐的事情來。
但作為女性我當然是更能理解女性一些,如懿身為皇后,她就考慮的更多,就像一個家庭中的女主人,她會有更多的責任感,這就勢必和男人的任性有沖突。
于是他厭煩,她失望。然后他起了疑心,她也懶得解釋。
但是他們又被共同的利益捆綁在一起,不是想分開就能分開的,矛盾難免激化。
這種矛盾在現代都是無解的,在古代男權更甚的時期,女性自然就更吃虧。
所以這部戲最后看得人很郁悶,一點沒有《甄嬛傳》那種快感,如懿最后幾集置身事外的不爭,讓人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憤怒。
如懿這種人哪怕放在現代也是很稀缺的,她追求的就是一份純粹的感情,她對權利對物質都沒有欲望。
她做皇后不是自己爭來的,她甚至不想做,但為了去陪那個人,不讓他一個人忤在權力巔峰做孤家寡人,她就去做了。
說到底她是為愛而活的人。
但皇帝不是,他就是一俗人,很容易就被時間改變,從當初的翩翩少年,一轉眼就變成了看見明媚少女就充滿欲望的油膩大叔。
但他又不是本質上壞透的人,所以他總是在后悔,前任皇后死了他懊悔,如懿死了他也追悔。
這樣的事情我說了從古至今都是無解的,是事情發展的自然規律,誰都無法讓一段感情一直保鮮,人到中年仍去追求少年般濃烈的感情,注定會失望。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