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照黎明》:劇情在拖沓評分在下滑
《江照黎明》已經接近尾聲,可是口碑評分卻在不斷下滑,高開低走的態勢是隨著劇情的拖沓而上演的。對于這樣一部女性題材的懸疑劇,在這兩年的市場上頗受歡迎,當然也是能夠引起大眾共鳴和好感,可是當然也是不容易把控的。
從7.9分降至如今的7.3分,并沒有突破向上破8,出乎觀眾意料,但是通過后續劇情的呈現又是必然的。
對于《江照黎明》開頭的幾集足以上它列入年度十佳劇集的位置,可是隨著中后期劇情的展開,一下子讓觀眾略有失望,又被從十佳中踢了出來,觀眾早已按捺不住開啟了差評模式。愛恨交加,難以取舍,當然打上低分更是來平復內心對它的厚愛,因為不愿讓它朝著如此態勢發展下去。
01.劇情在拖沓
在前半段,不斷反轉的劇情著實上頭,快節奏的敘事一下子讓觀眾看得血脈僨張,可是來到中后段圍繞著案件的來回回憶與講述,讓整個故事節奏放緩了許多,更為關鍵的是始終沒有出現新的線索。每一次的更新大量的無效情節被呈現,于整個案件的推動沒有多大關系,甚至都是大眾都能夠想象到的。
如此敘事節奏放緩的原因,或許在前半段調起得太高,讓后續劇情無法接住,導致不得不來回敘述,通過類似“注水”的手法來展開講述。其實這一劇作本身就是12集的集數,可是被強行拆分成24集,更是拉長了了觀眾能夠感知到的敘事節奏,相對來講原本應該是能夠感覺到的緊湊,被前行拆分而變得緩慢了。
整個故事的核心點也就是案發當晚所有人物都在干什么,自然是一一講述各自人物的故事,如此手法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可是問題是重復性,以及銜接的不連貫性,另外就是在此之外,還有案中案,無形之中又再次拉長了故事線。所以這樣的節奏能不慢嗎?能不拖沓嗎?
02.懸疑感在下降
第二集留下的懸念,讓前半部分對每個人物的展開調查充滿了懸疑感。拉滿的懸疑感引人入勝,如此敘事在懸疑劇中是處于中上等水平的。而出現轉折點是在李曉楠姐姐車禍真相的揭露,當然這一情節的拋出,是將該劇推向了另一個高峰,可是整部劇也由此急轉直下。
對于后續劇情基本上是三個女人的故事,李曉楠以及媽媽,還有于紅,李曉楠姐夫時不時出現和記者王誠互動一下,但不是重點,其實在此時觀眾就能夠猜到兇手是誰了,或者誰的嫌疑最大。
從“誰是兇手”到“兇手就是他”,整部劇最大的懸疑點已經無形之中被破解,這是基礎,也就是懸疑感大幅度下降了,在幾個女人之間來回切換,互相糾葛,絮絮叨叨,節奏上的放緩,無效劇情的亂入,也就是第一個點的拖沓。
而對于兇手如何作案,在前半部分大量的調查結果基本上也已經還原了差不多,最終不過就是對號入座。即使該劇懸疑不是主要的,但又是很關鍵的,因為除了女性話題的吸引力,在劇情上還需要懸疑去引人入勝,而不是讓人感到疲憊無力困乏。
03.故事張力在降低
前兩點直接導致而來的故事張力在降低,但是從女性題材上,還有題材的張力,可是一旦李曉楠將自己的不堪經歷講述出來之后,這一優勢也是逐漸消失,最終繼續述說不過就是在無效重復。
李曉楠足夠悲慘,于紅也是不幸的,而各自的悲催都呈現出來之后,從故事到人物內在的張力又要從何而來,顯然沒有銜接好。李曉楠姐姐車禍案的切入,在整個故事結構上是有效的,但是在敘事節奏上卻是格格不入的,如此結構,必然要有著與之相對應的敘事節奏,來完成對整個故事的鋪墊,以及人物層次性的構建。
中后期大量的情節,在瓦解著故事的張力,顯得平淡甚至落入了俗套,每個人物類似呻吟式的講述,又不斷在煽情,讓情緒超過了故事內在的張力,更是讓人一言難盡。
高開低走的《江照黎明》讓人覺得可惜,好題材好開頭好演技,似乎一切的呈現都是高水準的,可是又突然急轉直下,讓人倍感失望,口碑呈現出了大滑坡。加之更新頻率的緩慢,對該劇的容忍度不斷下降,評分下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關鍵詞: 張力 評分 黎明 劇情 觀眾 敘事 懸疑 故事 李曉楠 節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