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看《唐磚》學歷史:為什么唐朝的鹽比黃金還貴?
小編我最近在看幾年前的古裝穿越劇《唐磚》。本來我也覺得奇怪,因為現在中國大陸已經不能播放穿越類電視劇,不過原來不限于網絡劇。說實話,我原來只打算看極少拍古裝的靚靚袁詠儀而已…
《唐磚》劇開始(也就是穿越到唐初)不久,男主角云燁因為能制鹽而獲得太子及程咬金的大力青睞。
其實當時男主角不過是用蒸餾方法制鹽,將難吃到不行的粗鹽提煉,成為可食用的細鹽,然后再將鹽入汁。
然而,旁人由于發現男主角能擁有細鹽,從而覺得他是為非作歹之輩,這是因為那個時候只有皇室貴胄才能擁有珍貴無比的細鹽!一般百姓只可以吃苦澀的粗鹽??此@般身世,哪像一個配有細鹽的人!于是乎,這位男主角便因此走上一個傳奇的故事。
其實,在今天這個社會,你我買一包鹽,不過是幾塊錢之內的事,實在難以想象到在唐朝鹽的價值居然是如此不菲,其價值堪比黃金。
但其實在唐初,制鹽之法已經發展成熟,工序包括鑿井、汲鹵、煎制等已經廣為人所用,當中鑿井技術更促進了鹽業的開采及其發展。
云燁示范了煮鹽技術,其實唐朝的制鹽工序中早已會用傳統的煎鹽技術,更會有提純技術。也就是說,云燁所示范的,在唐朝并非什么新鮮事。
既然如此,在提煉技術發展成熟的前提下,唐朝的鹽會那麼貴嗎?答案是:這要看什么年代啦!
讀過中國歷史的你或許記得,中國有很多朝代都有鹽業專賣制度,當中亦包括唐朝。不過,也不是整個唐朝都實行,正確來說,要到“安史之亂”后,唐肅宗年代才開始實施“榷鹽法”。
《新唐書·食貨志四》記載,“榷鹽法”即“盡榷天下鹽,斗加時價百錢而出之,為錢一百一十”,從此鹽就成了唐政府一大財政收入。唐政府亦開始設立鹽鐵使,負責管理食鹽的生產及專賣事宜,當中最著名的有劉晏。由于手握重大財源,鹽鐵使已經不是一個普通官職, 而是掌握唐政府財政的CFO了!
鹽市場已經被政府壟斷,強行加價賣出,你說這時候的鹽到底有多貴呢?據《新唐書·食貨志四》記載天寶、至德年間鹽每斗十錢,但“榷鹽法”推行后,每斗要錢一百一十兩!!
鹽乃百姓家的必需品,除了有調味功能以外,在沒有雪柜以前百姓也是靠鹽來保存食物。有趣的是,原來在中國不同朝代以至其他西方國家,國家專賣鹽的政策是常見的。不論漢朝,或是古羅馬,也有類似的制度。所以說,國家缺錢時,大家的邏輯都很一致,就是從百姓的日常必需品入手!在不少國家中,鹽被當做珍貴的貿易物資,更被當做貨幣使用呢。
當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也導致民間很多販賣私鹽的存在,清朝還爆發過“鹽引”的丑聞。鹽引又稱鹽鈔,是宋代的取食鹽的許可證,鹽商必須向朝廷支付費用以取得鹽引,始可以合法販售食鹽。
《清史稿·食貨志四》記載:“近來棧鹽出湖,皆在西壩改捆,大包重百三十斤,鹽票不符?!鼻∪辏?768年)爆發兩淮預提鹽引案,紀曉嵐被牽涉在內,最后貶戍新疆。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食貨志四》
作者簡介 | 無風,95后女孩,想和你一起活得任性又自在。ID:wfqnwx
每天8:00,無風和你分享歷史、文化故事,和你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