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平年代,但凡是講述戰爭的電影,基本上都離不開“反戰”的主題,所不同的是,每部電影講故事的角度和方式各有特色。那些醉心創作的電影人們,總想在有限的歷史素材中挖掘出獨一無二的視角和故事,進而從浩如煙海的戰爭題材影片中脫穎而出,在電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可是很遺憾,其中絕大部分,只會陷入老生常談的固定套路,不斷為觀眾增加審美層面的疲勞。
就個人喜好來說,涉及戰爭的電影,我更為中意比較輕松寫意的敘事風格,比如笑料頻出的《虎口脫險》、充滿黑色幽默的《無恥混蛋》、優秀國產喜劇《舉起手來》。這些電影擅長用荒誕、詼諧的故事,偏執、滑稽的人物,去沖淡戰爭的殘酷、丑惡與暴力。當然,這里的淡化不是弱化,而是用直接的對比,去凸顯出美與丑、善與惡的界限。
今天聊的《小男孩》,就是一部視角新穎,并且充滿了奇思妙想的有趣電影。導演讓鏡頭遠離了血腥、可怕的正面戰場,轉而對準那些位于美國的大后方,未能參展的老弱婦孺們。
戰爭后方的美麗世界
說來慚愧,我曾與這部電影有過多次擦肩而過的經歷,一是過分浪漫唯美的海報,令我對影片的實際質量產生了錯誤的預判;二是由于看過太多講述戰爭的故事,對于該類型的高分電影有一種“不忍卒讀”的復雜情緒。
但是,《小男孩》這樣的影片,一旦被點開,就不會給你再次錯過的機會,因為導演極其出色的色彩運用,可以迅速抓住人的眼球,每一幀電影的畫面,都能給觀眾帶來極佳的視覺享受。
影片由美國加州海邊小鎮的全景拉開序幕,碧水藍天、青山遠黛,人群悠然自得,一派寧靜祥和的美好景象。電影中,部分建筑的搭建和鏡頭的構圖甚至與蒂姆伯頓經典童話《剪刀手愛德華》頗為相似。這樣如詩如畫的恬美景象,讓人難以將其和陰云密布的戰爭背景聯系起來。
《剪刀手愛德華》劇照
《小男孩》劇照
同時,電影中的色彩對比無處不在。小鎮奧黑爾因為地緣位置的關系,從始至終未遭受戰爭的荼毒,因此鏡頭下的色調多是鮮艷、明亮、溫暖、柔美的。而男孩父親所在的菲律賓戰場,則以灰黑為主色調。灰色象征了衰老、神秘、恐懼與殘暴。二者的平行剪輯,使得觀眾對戰爭的陰霾產生明顯的疏離感,并以此展現人們對這類暴力行徑普遍的憎惡和抵觸。
影片中,日本人橋本的住處是另一個被灰色籠罩的地方。因為當時美國人強烈的仇日情緒,使得作為日裔的橋本,即使已經完全的“美國化”,依然難以獲得居民們的認可。他被排斥在小鎮之外,只能偏居一隅,低頭茍活。所以,橋本的房子極度荒涼破敗,陰森幽暗,和其他色彩鮮艷的建筑格格不入。這代表了身份上的不認同,也暗示了戰爭之下,仇恨的可怕影響。
在導演的刻意安排下,即使是同一個場景,在不同時間、不同情境下,也會有明顯的色調差異。
比如小主人公家的
房屋
。在父親出征之前,這里鑒證了男孩佩珀和父親之間,超越了單純親情關系的深深羈絆,也記載了全家的歡聲笑語、幸福與甜蜜。所以鏡頭中的房屋,被金色的陽光包圍,飽含著熱切的希望。
而當父親“遇難”的噩耗傳來,同樣黃色的屋子,卻像蒙上了一層灰蒙蒙的寒霜,這完美對應了母親極不穩定、近乎崩潰的精神狀態。
整部電影中,導演憑借精巧的色調運用,展現出其獨特的美學訴求和深厚的文化積淀,也使得觀眾在跟隨電影敘事邏輯的同時,展開更多維度的想象和思考,進而領略到故事之中的深層次情感。
考驗和拯救
以孩童的角度來講述戰爭故事其實已經算不上新鮮,我們較為熟悉的有《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等成功的電影。在這些影片中,孩子們的視角往往非常為純粹,不會帶有過多的個人情感和批判色彩,所以,所呈現出的事物和行為也顯得更加真實。
而電影《小男孩》中,導演選取孩童作為敘述主體,除了上述優勢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因為
孩子具有極強的可塑性。
作為二戰中相對和平的地區,美國本土居民們不需要躲避炮火和硝煙,不需要直面淋漓的鮮血,
但這不代表怒火和憎恨不會在他們心中蔓延。
因為種種原因無法走上戰場,許多人把壓抑許久的情緒宣泄到了無辜的平民——橋本身上。
其實,對于日本侵略者的丑惡嘴臉和無恥行徑,我們比美國人更有發言權,但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
中國人民和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個敵人,就是日本軍國主義和中國民族敗類。
把這句話送給被仇恨蒙蔽了雙眼的美國民眾其實正合適。但是當時,如有有人站出來,為橋本這樣的日裔美國人申辯,那么不但不符合“政治正確”,甚至會招來不必要的麻煩。這也是為什么,整個小鎮中,只有神父敢和橋本交往。
當然,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神父“撮合”佩珀和橋本的初衷,并不是為了改變大多數人的看法,他僅僅是不愿看到,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因為戰爭,在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其實,這也正是戰爭最殘酷的地方,它會逐一摧毀我們視若珍寶的美好,比如溫馨的家園、廣袤的田野、院后的秋千以及孩童的笑臉。
于是,睿智的神父借用“古老”、“神秘”的魔力清單,幫助佩珀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和重心,
并在他幼小的心中重塑起了愛與包容、信念與勇敢的強大力量。
只不過,佩珀的改變和影響,遠遠超出了神父的預期。
未完成的清單,最艱難的抉擇
小男孩佩珀身上的一些列“神跡”,可以理解是驚人的巧合,也可以理解為感動了天地的結果。但我個人更傾向于贊同神父的觀點——
是強大的信念幫助他贏得了他人的認可,進而完成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或者從另一個層面來說,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戰士們始終秉持著強大而堅定的信念,團結起各國人民的力量,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用熱血和生命,換取了
必然而偉大的勝利。
其實,如果我們用心梳理,就會發現,小男孩佩珀不但沒有完成他的魔力清單,還親手放棄了完成的機會,也就是說,他
在心中
舍棄了幫助爸爸回來的神秘力量。
在橋本彌留之際,我們一度認為,他會以獻出生命的方式,幫助小男孩完成最后一項任務。佩珀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也揭示了父、友二者只能留其一的激烈掙扎。
所幸,他并沒有像成年人們一樣,為了自身的利益,去遷怒、舍棄無辜的生命。
“魔力清單”其實更像是一個引子,引出關于人性和得失的究極考驗。雖然這個考驗,是小男孩佩珀在無意識中完成的,但這也正面凸顯了“人性本善”的深刻主題。
電影中,導演通過剪輯技巧,一度暗示父親是“死于”佩珀的抉擇,這種欲揚先抑的敘事手法,讓我們著實為天真的小男孩捏了一把汗,所幸,一切都向著美好的方向發展,“神跡”再一次降臨,強大的信念終于幫助小男孩完成了最終的心愿。
《小男孩》用奇妙精巧的設計,借由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讓我們從另一個側面,看到了戰爭陰云下的眾生百態,同時,用闔家團圓的結局,昭示了在民心所向的大勢之下,戰爭走向終結的必然結局。當然,批判戰爭不是電影目的,給人留下思考和觸動,才具有最重要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