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的意思是“美麗的姑娘”在蒙古它本該是一個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地方。然而,自古以來,美貌似乎被權力和財富所垂涎,而權力和財富往往伴隨著犯罪和暴力。
也許正因為如此,二三十年前,可可西里,這個被稱為“美麗少女”的地區,被罪惡、死亡和各種人類欲望所籠罩!
導演陸川曾說:“可可西里是天堂,是地獄,還是見證生命和信仰的圣地!”
然而,他自導自演的電影《可可西里》在豆瓣,獲得了8.8分,但電影中的情節給我的震撼遠遠超過電影本身。
這部電影也是導演陸川,的最佳評價,但8.8分不是給陸川,而是給理想主義者和英雄。
01、一群理想主義者的生命追逐
《可可西里》以天葬開始,以天葬結束,預示著生命的輪回,象征著一群理想主義者的人生追求。
在電影的開頭,一群偷獵者開著吉普車穿越戈壁灘,獵殺藏羚羊,射殺裸體的山地巡邏隊員。在荒涼的戈壁灘上,滿地的藏羚羊尸體毫無保留地告訴觀眾,這是一部關于善惡的電影。
后來,來自北京,的記者尕玉,在日泰家,發現了大量的藏羚羊皮,這位巡山隊長也告訴觀眾,這不是一個善惡分明的故事。
在電影中,為了保護藏羚羊免受偷獵者的侵害,護林員不顧個人安危,拋棄了家園和生意。
他們有的在無人區獨立扎營三年,有的為了生存和營救隊友不得不向妓女借錢,有的在巡山時餓死,有的在與偷獵者的搏斗中喪生,有的在追捕偷獵者時被流沙掩埋。
在一個月200元的工資都無法保證,又很難得到當地政府的保護和支持的情況下,他們活得并不比他們想要保護的藏羚羊更輕松、更安全。
但他們志存高遠,勇挑重擔,頑強生存,投身于保護藏,羚羊的事業,只為了他們心中的一個愿望:為了我們自己的羊!
他們是真正的理想主義者。
02、現實的“日泰”——索南達杰
可能有人會質疑他們,認為他們只是電影塑造的人物,現實中并沒有這么“蠢”的人。然而事實是,現實中的人更“蠢”。
電影中巡山隊長日泰,的原型,叫做杰森?索南達杰曾任青海省治多縣委副書記
20世紀80年代初,可可西里,發現了黃金,來自全國各地的淘金者開始聚集在可可西里,這個藏羚羊的天堂變得躁動不安。起初,淘金者主要是來尋找黃金,但沒有大規模獵殺藏羚羊。
>
但隨著歐美市場上藏羚羊披肩“沙圖什”的熱銷,淘金者們開始被藏羚羊絨的巨大利潤所吸引,大量的淘金者變成了盜獵者,一場對藏羚羊的種族獵殺開始在可可西里上演。
面對囂張的盜獵者,索南達杰感嘆道:“這里不是無人區,而是無法區。”于是為了保護可可西里,保護藏羚羊,索南達杰在1992年7月組建了中國第一支武裝反盜獵隊:治多縣西部工委,也就是野牦牛隊,并且親自擔任工委書記、巡山隊長。
索南達杰的想法是好的,做法也是好的。在擔任工委書記一年半的時間里,索南達杰12次進入可可西里無人區,抓獲了八伙非法盜獵分子,狠狠地打擊了盜獵分子的囂張氣焰,一時之間,盜獵分子人人自危。
俗話說得好,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索南達杰很快便成了盜獵者的眼中釘,肉中刺,盜獵分子無不想將他除之而后快,死亡漸漸逼近了索南達杰。
1994年1月16日,索南達杰進入可可西里的第11天,他和野牦牛隊的隊員們與非法盜獵分子發生激戰,最終抓獲了20名盜獵分子,繳獲了7輛汽車和1800匹藏羚皮。
在激戰中兩名盜獵分子受傷,出于人道主義,索南達杰派兩名隊員將受傷的盜獵分子護送去了格爾木接受治療。這個決定,或許為之后索南達杰的犧牲埋下了隱患。
在索南達杰將盜獵分子押解到馬蘭山、太陽湖休整途中,所有人都已經疲憊不堪,索南達杰的腸胃炎還發作了。
而盜獵分子趁著野牦牛隊隊員們警惕性下降之機,綁架了兩名隊員——靳炎祖和韓維林,以此來威脅索南達杰繳械投降。
不過野牦牛隊的隊員們早已做好赴死的準備,因此索南達杰與盜獵分子發生了激戰,最終因寡不敵眾而犧牲。直到犧牲,索南達杰依然保持著跪射的姿勢。
索南達杰犧牲后18年的2011年,6名盜獵者犯陸續自首。此事才畫上了句號。
03、何為好人,何為壞人
對于日泰,很多人認為他算不上英雄,因為他也倒賣藏羚羊皮,他也是藏羚羊非法產業鏈的一環,甚至可能是可可西里高原上最大的藏羚羊皮賣家之一。
這一切都會讓觀眾對于日泰這個人物的正義性和純潔性產生了懷疑,他能算是英雄嗎?
毫無疑問,他是!雖然他也賣藏羚羊皮,但那是“用死去的羊保護活著的羊”。
人類有一點很不好,總喜歡全然不顧現實情況,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對人指手畫腳,熱衷于追求“純粹的好人”。
也正是人們的這種想法,使得當今的商業電影,依然保留著刻意美化人物來迎合某些人的惡俗特征。
人從來不是單面的,也從來沒有純粹的好人。
野牦牛隊的人是理想主義者,但也是現實的人,理想主義者可以不為錢去工作,但現實中的人需要用錢去填飽肚子,需要用錢去養活家庭,需要用錢去購買巡山所需的汽車、汽油、槍械、帳篷。
在沒有政府和企業支持,資金基本全靠自籌的情況下,不賣藏羚羊皮,你讓位于可可西里的“日泰們”怎么活下去?
有人可能會說,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正是他們的販賣導致了盜獵情況日益嚴重。
這就扯了,即便是日泰不賣,也會有月泰、星泰去賣,只要有市場、有利潤,盜獵就無法禁止。
馬克思曾經說過,“如果有1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鋌而走險;如果有2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藐視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潤;那么資本家們便會踐踏世間的一切.”倒賣藏羚羊皮的利潤,可不止100%。
電影中的“剝皮人”馬占林,對于藏羚羊被殺的麻木曾讓我震怒,但看到后面你會發現,沒有文化的他,其實并不了解這種行為的意義,他只不過是為了吃飯,為了養家糊口而已。
在當時的青海,馬占林們其實并沒有太多的選擇,他雖然屬于罪犯的“幫兇”,但他也是善良的,他會讓自己的兒子救助巡山隊員,會為了日泰的死而流淚……
而且即便是最大的“反派”——盜獵分子們,也只是和巡山隊員們之間恩怨難解,并沒有濫殺無辜,比如記者尕玉。
到底好人和壞人到底應該如何劃分呢?日泰算是好人,算是英雄嗎?我認為毫無疑問。
只不過英雄的結局是悲愴的,僅僅兩聲輕輕的槍響,英雄便被永遠地埋葬在了可可西里。(撰文:西窗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