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謝汶君
注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strong>
《馬路天使》是明星影片公司電影有限的文本中出現的江南影像的老電影。故事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彼時的大上海是江南城市群中最富經濟活力的代表城市,但袁牧之并未用大量篇幅刻畫江南的繁榮,而是將小紅、小云、陳少平這幾位苦苦掙扎在底層的青年以及他們所處的底層環境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這部影片,不似同年代其他表現社會風貌的影片那般壓抑、痛徹心扉,而是以描寫生活的基調將勞動人民的苦與樂、艱辛無奈與對幸福的期待傳達給現代觀眾。
節選自電影《馬路天使》,袁牧之執導
整部影片的鏡頭語言延續了默片時代無聲含蓄的美學風格,是極富社會隱喻意義的。
影片的開頭就用了一個從上到下移動的搖鏡頭將人們的視線從地上繁華高聳的摩天大樓帶往了光線昏暗的地下層,這個鏡頭和影片末尾從下到上移動的鏡頭成首尾呼應,兩個鏡頭極具隱喻意義。袁牧之既作為編劇,又作為導演,他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和人生體悟融入到影片當中。他深知上流社會生活的奢靡,也深知“地下層人民”生活的艱辛與坎坷,所以這兩個鏡頭從用鮮明的對比手法交代了舊時代大上海的大都市的氛圍,又展現了底層勞動人民的生存環境,讓觀眾在看到“地上”是充滿光明的,是得到陽光普照的,而“地下”卻是光照不到的地方,人們的生活缺乏希望。
在影片中,體現勞動人民的人格命運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悲慘畫面還有一個較為典型的鏡頭——惡霸古成龍“辣手摧花”。古成龍作為當地一個比較有頭有臉的人物,看中了小紅的美貌后,欲向小紅的養父母買下小紅作妾。在前面一系列的鏡頭畫面鋪墊之后,用一組推鏡頭推到了古成龍的手部,用一個特寫鏡頭表現古成龍在撕扯花瓣,代表古成龍想要用卑劣的手段強占小紅。在舊社會中,這種現象并非個例。
袁牧之在這組推鏡頭后仍然將鏡頭往下推,來到了古成龍的腳部,從手撕鮮花到腳踩花瓣,讓這一連串的動作預示著古成龍強占的決心,以及無數的小紅小云這一類女性悲哀的人生走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她們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只能像這一朵花一樣,從盛開變成凋零。
從整體來看,導演袁牧之采取的是喜劇化的影視手法來展現底層人民在備受生存環境的折磨時仍具有蓬勃積極的生命力,不僅讓觀眾看到在那個社會動蕩的年代,勞動人民們對生活的渴望,也讓觀眾更加強烈地感受到戰亂年代的歡聲笑語是多么來之不易,反而強化了社會批判效果。其中,小紅和陳少平這一對青年是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是能夠讓苦難中的人們感受到生機勃勃的希望的。周璇飾演的小紅雖然身世悲慘,但她天真爛漫又詼諧可愛的形象讓這個人物變得更加立體,像一個活生生的“人”。
小紅和陳少平對唱《天涯歌女》的片段在國內影史上都是十分著名的。兩位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坐在窗邊對唱歌曲,觀眾更是能從陳少平熟練的變戲法動作看出來這位年輕的男子為了討得心上人的歡心,時不時和自己的朋友在窗邊表演戲法給小紅看,為博得佳人一笑。生活在底層的人們并沒有以抱怨度日,而是想方設法在艱難的生活中找樂子,袁牧之將中華兒女時時刻刻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以影視留存的方式,讓今日之觀眾仍能為之動容。
在完整地觀看完這部影片后,觀眾便可知小紅的結局是不幸中的萬幸的,因為她有陳少平的悉心照顧,她也擁有了姐姐小云的舍命保護,小紅純真詼諧的形象就像是一位真正的“馬路邊的天使”。然而,讓無數觀眾意難平的卻是小云本身——這位“馬路邊的幽靈”。
節選自電影《馬路天使》,袁牧之執導
小云這個角色的呈現風格與其他幾位主角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可以引用一句網絡流行語言來說出小云的心聲——“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快樂是他們的,我只有孤獨”。小云的首次登場是在影片開始十幾分鐘后,從陳少平和小紅變戲法突然轉場到了一身黑衣的小云身上,背景音樂也立馬從歡快歌聲變成了不和諧的音符。在大上海的貧富差距大的社會中,這樣一群青年們仍學會了苦中作樂,但是小云做了暗娼,始終是黑衣裹緊全身,與他們愉悅的氛圍完全是格格不入的。
隨著故事的發展,觀眾知道了小云也是喜歡陳少平的,但是陳少平卻看不起小云的身份,對小云一直是不屑甚至是鄙視的。正是由于陳少平的冷漠、警察的追捕、養父母的辱罵、妹妹小紅與陳少平的兩情相悅,使得小云身上的悲劇色彩比小紅更強烈,然而卻更能體現出底層人民生命的可貴。
小云代表的這一類人,茍且于生活最陰暗的那一邊,沒有話語權,處處受壓迫,生活中各種事情都不如人意,卻仍能在無盡的黑暗中掙扎著生存下來。有了影片前段的人物塑造,在結尾處小云最后為了妹妹的終生幸福而勇于犧牲這個畫面才更加令觀眾動容,影片末尾還用一句話將小云的人格推到了頂峰,她說“我們都是一樣苦命的人,談不上誰原諒誰”。小云深知,造成他們集體苦命的是那“吃人”的舊社會。
其實,回到文章開頭提到的這樣一個問題,《馬路天使》是明星影片公司塑造江南影像非常成功的一部電影。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這個階段,正是明星影片公司關于民族化探索的一個豐富期。后續許多學者在學術界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中國疆域遼闊,為何那個時期的影片公司獨獨鐘愛江南這一處呢?
在國人的文化思想中,江南、東北、西北這樣的地域名稱其實早已形成了一個個深入人心的文化符號,江南在影像中不僅僅是單純的地域名稱,而在國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江南文明的歷史記憶——江南地區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這里風景宜人,加之經濟重心南移之后,江南已成為中國歷史上政治、經濟和文化三者并重的一張名片。
圖源:網絡
得天獨厚的鄰海地理位置加上民族經濟的高度發達,讓江南地區率先成為了國內向外界打開的一扇大門,《馬路天使》的故事發生地——大上海就是江南地區經濟發達的代表城市。因此,正是在資本主義進行經濟掠奪的江南,小云這一類人的茍且偷生、走投無路會讓觀眾感到更加悲涼;同時,小紅、陳少平、老王這類人也能讓觀眾更加感受到中華民族中堅韌、永遠積極面對生活的高尚品質,他們肉體上雖遭到了強大資本主義勢力和當地惡霸的欺壓,但精神上仍然是向往著新生活,永不放棄希望的。這幾種悲、樂、苦、情的力量在江南這個特殊的文化地區中得以呈現,也只能在江南的影像文化空間中才能展現得淋漓盡致。袁牧之導演執導下的不同階級之間的矛盾沖突之尖銳,讓《馬路天使》穿越了歷史的時空,將堅韌與儒雅并存的民族節氣和人格精神傳遞到了現代觀眾眼前。
國內影史中展現人文情懷的電影數不勝數,但像《馬路天使》這樣以淚中帶笑的方式在一個具象的文化空間中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深刻刻畫環境的卻很少。江南作為影像空間基本上已經形成了自身的美學思想,它已然變成了一個既深邃又純粹的“有韻味的文化空間”,它既是悲情和儒雅風流的結合,也是一段受傷的民族歷史的慰藉與反思。
參考文獻
[1] 李欣,楊新宇.天使與幽靈—論《馬路天使》中的女性形象.[J].電影新作.2020(05):34-38
[2] 宋奕,民族精神的覺醒與宣告—明星影片公司鏡頭中的影像江南研究.[J].數位時尚(新視覺藝術).2012(01):26-28
[3] 孫萌,以笑寫哀悲喜交集—論詩性喜劇電影《十字街頭》《馬路天使》.[J].當代電影.2018(03):101-105
[4] 劉福泉,管中窺豹 淚中含笑—評《馬路天使》.[J].美與時代(下).2011(07):103-104
[5] 喬楷元,經典電影之視聽語言特征分析—以《馬路天使》為例.[A].戲劇之家.2018(30):113
聲明:本館原創文章,轉載須經館方授權
注:插圖源自此電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