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碑妹
排版 / 南野文
第一次知道「李煥英」這個名字,是在2016年《喜劇總動員》的舞臺上。
臺上和臺下,所有人都在捧腹大笑,只有賈玲哭著,滿眼滿臉盡是眼淚。
再一次看到賈玲像這樣泣不成聲,是前幾天她在綜藝舞臺上提起這部電影。
她啜泣著,哽咽地說,「我把我的心掏出來了,給你們看。」
但顯然,五年前那短短的27分鐘,遠無法道盡積壓她多年的內心遺憾。
這一次,她以最發(fā)自肺腑的姿態(tài),讓李煥英的名字,出現(xiàn)在更多更多的觀眾面前,并被牢牢記住。
也讓更多更多的觀眾,在這個春節(jié),都迎面與李煥英打了個招呼。
01
你自然能挑出它不少缺點。
最明顯的兩點。
其一,它落入了大多數(shù)喜劇電影的俗套:喜劇手法單一。
框架還是小品的框架,整體依舊還是小品形態(tài),敘事也是生澀的。
這也導致,小品邏輯下營造出的笑點被搬上大銀幕后,稍顯扁平。
舉個例子。
沈騰飾演的廠長兒子沈光林為了裝X,到處說自己是通過無敵的才華獲得的播音員身份,此時在場有人開口了,一口字正腔圓的播音腔,瞬間打臉。
單看這個片段,喜劇效果確實拉滿。
但這種與主線粘合度不高的段落,實質上還是片段式拼湊的表達,少了劇作的布局和視聽的驚喜。
其二,片中的眼淚太多太泛濫了。
尤其是最后的橋段,剪輯處理得還是十分稚嫩。
當然,這些眼淚,我壓根不覺得是電影為收繳眼淚而給出的刻意煽情。
它更像是賈玲自身投射后一次情難自禁的情感宣泄,是一次不管不顧的情緒釋放,也是一次完成療愈的自我和解。
我更相信,在這部電影背后,浸潤了更多我們看不見的、更密集的、怎么也止不住的、從傷口里不斷涌出的傷痛和眼淚。
坦白說,從專業(yè)角度看,在這些缺點面前,豆瓣8.3的成績,其實是摻雜了眾多觀眾的眼淚和寬容的。
但我私心里,確實很難給它打分。
因為它太真摯了。
并且電影任由這些真摯蓋過了前半部分所有的缺點,每一處,都煥發(fā)著真實細膩的觸感。
以至于從電影出片名開始,看到那個英文名「Hi Mom」出現(xiàn),我的眼淚就掉下來了。
這種掏心的真摯,甚至掩蓋了它所有電影技法上的稚嫩。
所以當我看到曉玲趴在煥英的大腿上嚎啕大哭,嘀咕著「我不行」的時候;當我看到曉玲在結尾時一邊跑一邊哭的時候;當我看到曉玲和煥英說著「下輩子我來當媽」的時候;當我看到所有往事一幕幕浮現(xiàn)的時候…
哪怕覺得這些眼淚處理得不夠高級,但我還是被狠狠戳中了。
因為,這就是賈玲發(fā)自肺腑的表達,也是她刻骨銘心的傷痛。
而真摯,在今天的電影中越來越稀缺,越來越難得。
你在這部電影里,看不見任何摻假和虛偽。
只有最赤誠的坦露。
02
《你好,李煥英》的故事其實算不上新鮮。
母親李煥英遭遇車禍后,賈曉玲穿越回1981年,與年輕時的李煥英做起了朋友。
類似的故事,我們見過太多了。
所以賈玲在這個俗套的故事里,藏了點不一樣的東西。
比如「巧」。
當賈曉玲在病房里醒來,電視里正在播放黑白和彩色膠片,她再往前一步,隨即墜入黑白世界。
跟隨她的視線,黑白世界渲染成彩色。
這既是與電視內容的呼應,也與時代背景完成了契合。
再往下琢磨,發(fā)現(xiàn),巧里面,還藏了幾根「刺」。
這一群優(yōu)秀喜劇人,順起了他們最拿手的武器,玩起了黑色幽默。
文藝晚會上,沈光林上臺表演二人轉,他假意摔倒之后,場下觀眾卻出乎意料地始終不笑。
只是時代不同帶來的笑點差異嗎?
也不全是。
場下有人覺得好笑,可周圍人都沒笑,尤其廠長皺著眉抽著煙,自己又怎么敢笑。
這里有兩層含義。
一,很顯然,是對權威的揶揄和諷刺。
二,在那個所有人都遵從集體意愿的年代,個人的笑聲發(fā)不出來。
這場戲里,包括諂媚的主持人和慌忙給廠長點煙的助手,都是絕佳的時代符號。
這還不夠。
它最難得的地方在于,用一條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主線,讓「穿越」這個超現(xiàn)實元素得到落地。
賈曉玲覺得自己從沒讓媽媽高興過一回,所以回到過去,她最想做的,就是讓李煥英高興。
她想要改變李煥英的人生軌跡,甚至覺得:「如果沒攤上我這樣一個女兒就好了」。
如此,人物便有了內在驅動力。
而當所有的劇情都被這條主線串連起,所有的笑點圍繞著它展開時,喜劇包袱也因此落地,變得順其自然。
不曾想,李煥英又以一句「我未來的女兒,我就讓她健康快樂就行了」回應了賈曉玲穿越之后所有的努力。
更狠的來了。
正當你以為故事已接近尾聲,它用一記反轉,打破了所有類似題材的固有套路,也推翻了前期所有的劇情鋪陳。
這個反轉,讓前期電影出現(xiàn)的邏輯割裂之處,都成了精心藏匿的騙局和伏筆。
與此同時,它又調動出同樣橋段下的不同視角,用視角轉換,慢慢接近李煥英那個最真實最清晰的模樣。
電影產生了兩重交互,一重,是電影中的賈曉玲與李煥英;另一重,來自現(xiàn)實中的賈玲與李煥英。
你會發(fā)現(xiàn),再強的共情營造,都不如來自于「真人真事」的情真意切。
03
李煥英愛笑。
李煥英想要一個大點的冰箱。
李煥英一直想看一場女兒的表演。
48歲那年,李煥英把賈玲送進大學,賈玲也給李煥英買了一件綠色的皮衣。
李煥英很喜歡,總說這件大衣,如果再綠一點就好了。
誰也沒想到,綠大衣尺碼小了,拿回去換的途中,她就去世了。
為了多賺點錢,李煥英坐在父親的拖拉機上拉稻草。稻草堆得太高,她怕稻草掉下來,就坐在上面壓著草,卻遭遇了意外。
李煥英的故事停留在了48歲。
但李煥英與賈玲的故事還在繼續(xù)。
賈玲和李煥英一樣愛笑,如今,她成為了被人人喜愛的喜劇演員,成為了國內票房最高的女導演。
她把李煥英的名字留在了中國電影史里。
電影片尾,李煥英穿上了那件合身的、更綠一點的大皮衣。
仔細聽,你還能聽到更多電影之外的啜泣。
片里最搞笑的一場戲。
賈曉玲和沈光林在臺上滑稽地表演,李煥英在臺下笑得前仰后合。
但這卻是最催我淚點的地方。
臺上的賈曉玲在笑,但你在她的眼神里,分明可以看到無盡的遺憾和思念。
那一刻,臺上的賈曉玲,與臺下的賈玲產生最大的重疊。
這場表演,正是賈玲與李煥英的隔空相望。
你能在其中看到賈玲無保留的坦露,感知得到她的用心,感受到她的那顆真心,在怦怦直跳。
和賈曉玲一樣,打我有記憶起,我媽就是一個中年婦女的樣子。
她會像李煥英一樣,希望我只要平安健康就好。
她會像李煥英一樣,她自己生病住院了,心里還是擔心陪護的我在醫(yī)院睡得好不好。
她會像李煥英一樣,學著了解我喜歡的東西。
哪怕對電影不感興趣,她也會讀完我的每一篇文章,然后拉著我爸爸鄭重其事地點個在看。
她會看我們文章底下的所有評論,看到有人留言罵我,她會比我還生氣,然后打電話叫我別把這些留言放出來。
總之就是特別可愛。
我知道,她只是想要離我的生活近一點。
我也早就已經忘了,她曾是個燦爛的花季少女。
我更不曾知道,年輕時的她,也曾漂亮、活潑、聰明、明媚…
這個春節(jié),因各種原因,我沒能跟我的李煥英看這部電影。
我覺得好遺憾好遺憾,我好想借著這部電影告訴她,我真的很愛她。
但沒關系啊。
我想,李煥英們,全都知道。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