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0日 刊| 總第2817期
蝙蝠俠又回來了。
電影《新蝙蝠俠》由馬特·里夫斯執導并擔任編劇之一,羅伯特·帕丁森、佐伊·克羅維茲等主演。導演此前曾憑借《猩球崛起2》揚名影壇,他擅長重構經典IP。
羅伯特·帕丁森是華納的第六代銀幕蝙蝠俠,憑他英俊憂郁的氣質來飾演這位黑暗騎士,簡直是渾然天成。
這一版的時間線設定是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的第二年。尚處于新手階段的蝙蝠俠,打擊犯罪者的實力還有待提升。
年少氣盛,是新蝙蝠俠的標簽。貫穿始終的傷感情緒,源于他還未走出失去雙親的陰影。
高智商、勇氣、財富是他所具備的實力。即使初出茅廬,照樣可以將壞蛋們繩之以法。
作為疫情以來為數不多能引入中國內地市場的超英電影,《新蝙蝠俠》似乎并沒有取得讓人眼前一亮的效果。不論是重塑經典還是提振市場,都走得有些磕磕絆絆。上映兩天,票房收入堪堪破了5000萬。為何?
因為影片的優點和缺點一目了然。對粉絲很親切,對路人不友好。
優點:當蝙蝠俠變成大偵探
影迷熟悉的蝙蝠俠形象,大都來自于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蝙蝠俠:黑暗騎士》系列,以及扎克·施奈德執導的《蝙蝠俠大戰超人》等作品。
上述電影都貼著科幻的標簽,尤其是《蝙蝠俠大戰超人》中,穿著機甲的蝙蝠俠甚至可以和超人正面交鋒,將科幻元素發揮到了極致。
但《新蝙蝠俠》中的科幻元素是微量的。除了隱形眼鏡記錄儀、蝙蝠戰車等少量裝備能和科幻扯上關系之外,全片就是在犯罪、懸疑、動作三個類型上死磕。換句話說,這是一部標準的偵探電影。
這就是為什么片名一定要突出個“新”字。
蝙蝠俠誕生于漫畫,版權方DC公司的名字就來源于“偵探漫畫”(Detective Comics)的縮寫。
在漫畫的設定中,蝙蝠俠依靠偵探的頭腦破解罪案,對抗邪惡勢力。但是商業片需要炫技和大場面來吸引觀眾,于是1980年代的《蝙蝠俠》電影把風格帶跑到科幻領域。
現在,《新蝙蝠俠》讓類型與風格回歸本源,讓蝙蝠俠認認真真地做一名大偵探。在夜晚的哥譚市,剝繭抽絲式地查案,誓要和犯罪者周旋到底。
影片開場就拋出了懸疑主線,哥譚市長被暗殺。兇手謎語人留下線索挑釁蝙蝠俠,一場正邪較量就此展開。
此后,謎語人開始了連環謀殺,哥譚市的多位重要人物命喪黃泉。他們生前都和一宗黑幫大佬販毒案有關,蝙蝠俠處處落后一步,謎語人幾乎成為他的克星。
《新蝙蝠俠》從敘事手法到影片氛圍,明顯受到了《唐人街》《七宗罪》等懸疑片的影響。黑暗肅殺的氛圍籠罩全片,正派角色在明處拼盡全力追查真相,反派角色在暗處洋洋自得草菅人命。
蝙蝠俠對現實的無力感,以及對自我能力的懷疑,都凸顯出這位年輕英雄脆弱的一面。他只是一位平凡人,只是稍微比別人多了一些勇氣和力量。
影片的線索環環相扣。通過蝙蝠俠與謎語人的角逐,牽扯出韋恩家族“黑歷史”,比如家族財富來路不正,蝙蝠俠父親競選市長時有不法行為等等。這些情節的出現,不僅加重了影片的黑色基調,也迫使他直面自己的家族歷史。
影片中的辦案過程屬于“拼圖式”,蝙蝠俠通過謎語人留下的線索一點點還原出整個案件的全貌。
但是,辦案和緝拿真兇還只是明線,影片的暗線是蝙蝠俠的蛻變。
最初蝙蝠俠滿腦子想著為父母報仇,仇恨是他生存的唯一動力。但是在不斷懲惡揚善的過程中,他逐漸明白,維護正義比手刃仇敵更重要。當蝙蝠俠不再克制,那就徹底淪為了黑暗。
從“復仇使者”轉變為“正義使者”,他最終習得了維護正義的正確方法??梢哉f《新蝙蝠俠》完整展現了主人公的心路歷程。
作為一部高成本的商業大片,《新蝙蝠俠》不可能完全拋棄對大場面的營造。片中蝙蝠俠與企鵝人的高速飆車大戰,以及結尾謎語人水淹哥譚市等等場景,都做到了新意與震撼并存。
特別是水淹哥譚市的一整段戲,實拍與特效巧妙結合,營造出的洪水淹沒都市的強烈視覺沖擊。大場面的拍攝注重真實質感,蝙蝠俠水中救人的場景甚至拍出了慷慨就義的氣勢。
導演馬特·里夫斯沿襲諾蘭的創作思路,進一步剔除蝙蝠俠的光環。從最初的卡通式超級英雄,到今天有真情實感的人物。這一條成長之路,蝙蝠俠走了很久。
缺點:時間太長,夜色太暗
雖然受到了疫情再度彌漫的影響,但慘淡的票房還是說明,《新蝙蝠俠》在中國沒有太多市場。
首先,《新蝙蝠俠》片長175分鐘,遠超《海王》(143分鐘)、《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165分鐘)的規模。在超級英雄單人電影中,創下了片長之最。
影片人物眾多。圍繞蝙蝠俠這個樞紐,陸續登場了戈登警長、貓女、企鵝人、謎語人、黑幫老大法爾科內等等重要人物。
這些人物不僅可以分為正派、反派,還牽引出他們各自代表的超級英雄、警察、幫派等不同陣營。他們構成了哥譚市的正邪眾生相,幾方勢力的較量,也直接關乎到這座城市安危。
導演馬特·里夫斯就是要完全顛覆以往的蝙蝠俠電影,讓《新蝙蝠俠》從人物到敘事都推倒重建。
這就決定了導演要花很多戲份來重塑人物,從蝙蝠俠到謎語人,都要有一定的時長來展現成長背景、性格特征、行事風格。
導演用了兩部電影的時長,讓觀眾重新認識蝙蝠俠和哥譚市,用心良苦。
這樣的后果可能就是路人緣差。如果對蝙蝠俠漫畫、電影不了解的話,就很難對這一版憂郁陰暗的蝙蝠俠產生代入感。陰沉的氛圍和多線索的推理,考驗著觀眾的耐心。
蝙蝠俠沒有鋼鐵俠的幽默、蜘蛛俠的靈動,總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他深陷父母遇害的過往,身處哥譚這個黑暗世界,在罪惡都市做孤膽英雄。這樣的超級英雄,很難點燃路人觀眾的觀影熱情。
影片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昏暗的色調?!渡城稹窋z影師格雷格·弗萊瑟為本片掌鏡,他擅長對光線和空間進行精準把控。
這一次在《新蝙蝠俠》中,格雷格·弗萊瑟充分發揮了光影的魅力。哥譚市的高樓大廈、窮街陋巷都盡收鏡頭之中。黃昏、深夜、黎明,每個時間段的光線變化都達到令人驚艷的程度。特別是片尾一組黎明鏡頭,大銀幕上呈現出油畫般的質感。
但是,實在是太黑了。導演嚴格遵守蝙蝠俠夜間行動的教條,把影片中的大部分場景拍成了夜戲。蝙蝠是夜行動物,靠強大的感官能力在黑暗中行進??捎^眾看不見。有燈光輔助的室內還好說,到了大街小巷,只靠路燈那點昏暗燈光,觀眾就只能大眼瞪小眼。拼命睜大眼,身體往前蹭,最后還是看了個寂寞。
這不是一部路人觀眾可以吃著爆米花就能輕松看完的電影。
不過在北美市場,《新蝙蝠俠》上映已有半月,累積票房2.63億美元。這說明經過蝙蝠俠IP多年積攢的人氣,這部顛覆傳統的超級英雄電影被本土觀眾接納了。
回顧:漫長曲折的電影之路
DC公司兩大王牌:蝙蝠俠、超人。
這兩位超級英雄誕生80余年,從漫畫開端,到電影、電視劇、動畫、游戲輪番上陣。兩大IP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粉絲,各類作品不斷推陳出新,商業價值常年居于高位。
1939年,蝙蝠俠在《偵探漫畫》首次登場,這位沒有超能力的超級英雄很快就風靡青少年群體。
當時DC公司已經在《動作漫畫》上成功推出了超人,他們很想再有一位完全不同的超級英雄登場。
作者比爾·芬格、鮑勃·凱恩聯合創作了蝙蝠俠。蒙面、沒有超能力、富豪、黑夜行動,一切的特征都和超人截然相反,最終讓蝙蝠俠漫畫大獲成功。
不過,蝙蝠俠的影視化之路既漫長又曲折。
1943年,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發行了一套《蝙蝠俠》短片集。作品由15個短片組成在影院放映,是蝙蝠俠首次電影化。當時正處于二戰,這一類娛樂作品的制作并沒有得到高度重視。
1960年代中后期,ABC公司推出了電視劇《蝙蝠俠》,由亞當·威斯特主演。劇集先后推出三季,還衍生出一部大電影,這一版蝙蝠俠也成為很多美國觀眾心中的經典。今天看來很卡通和簡陋,但當時卻給孩子們帶來了無限的歡樂。
1969年,華納集團收購了DC漫畫公司。從此,蝙蝠俠、超人、海王、神奇女俠等超級英雄的版權都歸入華納旗下。
到了70年代,超英漫畫的人氣陡然下降。蝙蝠俠這個IP也被影視領域“冷落”了近二十年。這一局面,直到80年代末蒂姆·波頓版《蝙蝠俠》上映才得以改變。
這一版《蝙蝠俠》由邁克爾·基頓主演。影片以哥特風格作為底色,加入了漫畫式的人物塑造,輔助各類特效和動作場面?!厄饌b》一戰成名,影片全球收入票房4.11億美元,相對于3500萬美元的成本而言,空前成功。
蒂姆·波頓開啟的這個系列先后拍了三部續集,由他定下了漫畫風格、科幻元素的基調。但是同樣的招式接二連三使用就不靈了,第四部《蝙蝠俠與羅賓》(1997)全球票房僅收入2.38億美元,華納就此叫停了該系列。
2005年,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完成了重啟之作《蝙蝠俠:俠影之謎》。導演擯棄了之前的漫畫風格,削弱了科幻元素。將影片的動作元素、正邪對立的設定放大,同時還完整描述了布魯斯·韋恩轉變為蝙蝠俠的過程。通過克里斯蒂安·貝爾的演繹,蝙蝠俠低調且威猛的形象再次深入人心。
經過這次重塑,蝙蝠俠不再像是漫畫世界的超級英雄,而是一位接近真實世界的逆行俠客。諾蘭的創作思路,也直接影響到《新蝙蝠俠》的導演馬特·里夫斯。
在諾蘭完成了《蝙蝠俠》三部曲之后,接棒者是扎克·施奈德。他執導的《蝙蝠俠大戰超人》(2016)、《正義聯盟》(2017)中都有蝙蝠俠登場,這一次由本·阿弗萊克出演這位英雄。
扎克·施奈德又把蝙蝠俠的科幻元素增強了,還添加了喜劇元素。但這一版蝙蝠俠不算成功,觀眾認為從形象到氣質都與貝爾版本差距太大。
所以,華納在2019年敲定了由羅伯特·帕丁森出演新一代蝙蝠俠。經過近三年的籌備和制作,《新蝙蝠俠》終于公映。
電影中每一代蝙蝠俠的人設,既和導演的創作理念有關,也受到市場環境變化的影響。演員賦予了角色鮮活的生命力,但表演風格是導演來設定的。
蒂姆·波頓的哥特科幻風,諾蘭的寫實動作風,扎克·施奈德的科幻幽默風,幾位導演在電影票房和影迷口碑兩個方面的表現各有輸贏。他們創作了不同階段的蝙蝠俠,讓這位超級英雄在大銀幕上不斷煥發活力。
今天,馬特·里夫斯走的是黑暗偵探風。從原著角度是回歸本源,從電影角度是大膽創新。一個思維縝密、性格鮮明的偵探蝙蝠俠就此誕生。
新版《新蝙蝠俠》在內地不能大爆,還有兩個原因:一是跟國際形勢有關,所有好萊塢電影都已在大眾層面“祛魅”,不復當年的號召力了;
二是它自己拍得不夠“爽”,蝙蝠俠主要靠肉搏,放到漫威群英里,頂多也就美隊的武力值。美國社會中信念分裂、民粹高張的現實投射到電影中,同樣會讓觀眾無所適從。
從票房到品質,重啟版大概率是趕不上諾蘭版了。
【文/崔汀】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