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長城》的上映,張藝謀馬上就會成為一個話題人物,我要趕緊踩一下這個熱點,說不定就可以完成微信公眾號關注人數達到一個百的小目標。
其實一直以來,我并不是很喜歡看張藝謀的電影,不知道你們發(fā)現沒有,看張藝謀電影的時候,人就不自覺的嚴肅起來,總是覺得他好像要講一個什么大道理。看起來實在他媽的累了。
但這并不防礙他是近四十年來,中國電影史上成就最高的導演,沒有之一。在第五代導演當道的時代,他的電影基本上是又叫好又叫座。當時帶著鞏利、姜文還有葛優(yōu)在除了奧斯卡以外的各大電影節(jié)上到處風光。可以說,是張藝謀讓中國電影在國際上有了自己的聲音。整個九十年代,除了陳凱歌能分一點點的風騷,其它都歸張藝謀了。
這也為第六代導演做了一個很壞很壞的榜樣,他們都想走張藝謀、陳凱歌的路線,玩得也更徹底,利用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把局部的陰暗無限的放大,以博得國際評委的認可,一獎成名。
這種無限放大傷痕的電影,就算廣電不禁,也不會有什么人買單。這種路子走下去肯定是死路一條。于是張藝謀另謀出路,在02年拍了英雄。當年《英雄》的票房絕對是秒天秒地秒空氣的一個存在,一部電影占了全年票房的將近四分之一。
現在很多人都知道,英雄開啟了中國的大片時代。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是英雄第一次把小我、大我以及大一統(tǒng),這些中國核心的主流文化推向世界。
但這些其實并沒什么用,他依然被全國人民噴得狗血淋頭,因為罵張藝謀是一種時尚、一種潮流,一種高度的體現。你連張藝謀都不罵,還有什么資格討論電影嘛?
當然,更多的人罵他,是對他有更多的期待,希望他能把中國電影推向國際,最好是能腳踢奧斯卡,橫掃三大獎,為國爭光。因為他是張藝謀啊,他應該拍得更好。
但實際上,中國電影能不能走向世界,不是某一個或幾個導演能決定的,他也根本不是電影人能決定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電影作為文化的載體,你的電影受不受歡迎,取決于你的文化是不是受歡迎,取決于你們國家的經濟實力是不是強盛,是不是代表一種先進的生活方式。
就比如香港電影,八九十年代的時候,一統(tǒng)國內的錄像廳,到2000年以后,開始沒落。導演還是那些導演,演員也還是那些演員。但是影響力卻一天不如一天,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國內的崛起,香港對我們的優(yōu)越感日漸消失。也許等到我們兒子的時候,他如果不是研究電影的,可能都不會知道,世界上居然還有香港電影這樣一個專屬的名詞,當然就更不會理解,曾幾何時,我們中華大地居然曾經被一種叫港片的東西,橫行霸道了十來年。
再比如印度電影,人家寶來塢一年生產電影那么多,其實精品也是不少的。但是我們會關注它嗎?根本就不會,因為他們的文化屬性相對于我們來說,太弱勢了。
美國電影之所以能橫掃世界,不是因為好萊塢的電影工業(yè)發(fā)達,而是因為美國有錢、有實力、對于很多國家來說,它代表著先進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強勢文化。
所以一定要搞清楚:好萊塢電影工業(yè)之所以發(fā)達,是因為美國電影能橫掃世界,賺全球的錢。
那些以為讓張藝謀拍得更好一點,電影工業(yè)技術向好萊塢再靠近一點,就能讓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人,完全就是本末倒置。
所以我們這次不要因為《長城》再罵張藝謀了。不如,我們一起去罵馮小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