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部都市情感大劇,海清、童瑤、張頌文領銜主演的《心居》這部劇給人的觀感不要太寫實了。
不少觀眾對這部劇的觀感就是寫實,從《蝸居》到《心居》,導演滕華濤對都市劇依舊拿捏!
《心居》開場念白就說到了多少在外打工人的心坎里去了?
在城市里打拼,買房是我們夢寐以求的事,即使是再貴也想要努力拼搏到能買房,這樣才能更有底氣,也更有動力。買了房才能覺得心里那塊大石頭終于落下來,也才能真正安心 !
劇里有三個主角,分別由海清、童瑤、張頌文飾演。
張頌文扮演的展翔,雖是個“暴發(fā)戶”,但為人風趣善良。展翔這個角色給了觀眾不小的驚喜,讓我們發(fā)掘到了張頌文的搞笑天賦。
童謠演的顧清俞,這個角色人設真的現(xiàn)代女性典范了,工作出色能力突出,漂亮個性獨立,工作奔波之余還總照顧家里人,生活也很有情趣。
海清扮演的角色馮曉琴,雖沒有那么光鮮靚麗,卻是最先讓觀眾共情的角色。
故事發(fā)生在上海,海清演的是個外地媳婦馮曉琴。一出場就給人非常濃的煙火氣,手拎袋子逛菜市場,非常麻利地與老板砍價,最后順走一把蔥的舉動不要太寫實了!
逛菜市場、做早餐,照料著一大家子的飲食起居,我想這就是家庭主婦們最真實的寫照了。但真正引發(fā)觀眾極大共鳴的是馮曉琴的買房愿望。
開場念白說的就是馮曉琴。作為一個外地媳婦,想在上海有套屬于自己的房子,太讓人能共情了。
關于馮曉琴買房一事,就引發(fā)了觀眾極大的爭議。
支持方認為,馮曉琴想買房子沒有錯,她大著肚子嫁到顧家十年,這十年里任勞任怨照顧顧家的一大家子也沒有什么怨言 。現(xiàn)如今想買房子不是為了自己,只是為了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想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沒有錯吧。
于是覺得大姑姐顧清俞真的管的太寬了,兩個人的婚姻里出現(xiàn)的問題就應該兩個人解決,她替弟弟分析的太多了頭頭是道,可是她好像忘記了,家庭不是職場,沒有那么多對錯是非。
她雖然不是害死他弟弟的兇手但也是一個間接的殺人犯吧。馮曉琴雖然出身寒門,但一直想改變命運這也沒有錯吧,誰不想過好日子呢。
反對方認為,馮曉琴就是個“寄生蟲”、“吸血蟲”。一心一意要買套只寫自己名字的房子,但忘記了自己沒錢老公窩囊的事實,只想著借錢,其實根本還不起,這簡直就是有借不還,算盤打的好。
當初口口聲聲說自己家里條件不好,從小沒有安全感,那自己還敢結婚辭職?
因為她為婆家付出了那么多,真就覺得吸血大姑姐很理所當然么?自己沒能力還錢,人家不借錢給她,倒是得罪她了,這種人現(xiàn)實中讓人不敢接近,沒人敢同情。
她一開始嫁人就是有目的性,一步一步沒有收入來源的她做什么都在算計,以為在家伺候公婆伺候家人的吃喝拉撒就能獲得點回報,其實是沒尊嚴的。
在海清的演繹下,讓觀眾感受到了這個角色的可憐可悲又自私的復雜人性。
《心居》開播第一天,海清的臺詞就沖上了熱搜,獲得了央媒的點名,盛贊其臺詞太清晰了!
尤其是這兩段爆發(fā)戲,讓人不由得對海清豎起大拇指。
第一段,是被排外的馮曉琴對顧家的“控訴”。
那鏗鏘有力的臺詞,條理清晰,這段臺詞獲央媒怒夸,二倍速都能聽得很清晰。加倍速度把她的氣憤也體現(xiàn)出來了。瞬間能讓觀眾共情,覺得她想買房是可以被理解的!
第二段,是丈夫死后馮曉琴對大姑姐的“控訴”。
這段老視后海清與新晉視后童瑤的飆戲,成了劇內外觀眾為之津津樂道的一大高潮戲碼。
大姑子顧清俞一進門就指責馮曉琴告鄰居是為了賠償金,馮曉琴一聽氣不打一處來。與童瑤飚戲的海清反問三連“我能走嗎?”。
明明是一樣的臺詞,但是觀眾卻能聽出三種不同的情緒,情緒語調逐層遞進,臺詞太牛了。
展現(xiàn)了整個家庭主婦這樣的一種真正無可奈何的感覺,我們也真正能夠看到,其實海清整個的臺詞功底,在整部劇中真的是得到了一個完美的呈現(xiàn) 。
可在這部劇里,海清的魅力遠不止于此,不僅臺詞功底令人直呼叫絕外,連臉上的皺紋都是戲。
和之前的劇比起來,海清確實顯老了,可是皺紋似乎更能幫助她塑造這個角色。對比厚重的濾鏡,這樣的皺紋在海清的臉上毫無掩飾地展露出來,讓觀眾一眼就能代入角色,深信她就是一個活脫脫地被家務活熬成的“黃臉婆”。
無處安放的皺紋把一個媳婦的焦慮、怨懟、心機、包容、控制……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把心中的所有情緒完全都宣泄了出來,肉眼可見的崩潰和顫抖太打動人了!
把死了丈夫的傷心,被全家人怪罪的委屈,氣性上頭嗆大姑子的話完美詮釋。讓觀眾看著海清演這樣的角色很是過癮!
讓馮曉琴這一個角色極具感染力和代入感,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海清與這個角色的合二為一。
觀眾:你永遠可以相信海清的生活劇
從央媒的認可與觀眾的贊譽來看,毫無疑問,《心居》上線之初,海清的臺詞與演技成了該劇的一大看點!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