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你好,李煥英》自3月14號宣布,在15個國家陸續上映的消息后,網上就有兩撥截然不同的聲音彼此交織著。
一方面是反對的聲音,說老外不懂中國親情,沒有理解賈玲故事梗的共情力。另一方則說,人類對于摯愛的親情或者感情,有本能地接受能力,不應該分區域局限。
我覺得對于這個問題,需要分多方面來看。首先我們從票房和商業角度來說,目前《你好,李煥英》的累計票房是52多億,而春節檔期間,《你好李煥英》官博曾經在發表電影海報時,配文稱,希望電影的票房可以破45億!
定這樣一個目標,其實可以看到出品方的小心思非常的曲折。
因為電影是賈玲第一次導演,秉承中國人一貫內斂低調的作風,在票房成績沒有出來以前,不會做太大的預期,但又想表現自己對電影的十足信心,所以定了這樣一個位列第二的目標。
《你好李煥英》是幸運的,因為到目前為止,電影《戰狼2》的票房數據是56.9361億,位列第一,《你好,李煥英》居于電影票房榜第二位,但這個差距并不是太大,雖然說國內票房突破可能性不大,但還有操作的空間,如果將這個票房散步到其他國家爭奪票房第一的可能性不是沒有。
其次,大家不要看賈玲第一次導演電影,就有這樣的成績,就以為出一部高票房的電影,是很容易的事情。
很多影視人,終其一生出彩的電影作品,也就那一兩部,而緊緊抓住電影的紅利期,為自己贏得利益,從商業角度來說沒有毛病。
其次,要說一下人類對于情感的共情能力。這部電影被大家稱為加長版的小品,其中有不少中國式的包袱,讓沒有中國生活經驗的老外去理解,確實很困難。
但整個電影的主題基調,依然是描繪細膩無私的母愛,以及母子之間親情互動。它碰觸的是人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難道這部電影拿掉了這些包袱,連愛都失去了嗎?
所以即便外國人,沒辦法全程消化電影的內涵,但并不妨礙他們感受情感的渲染。
就像我們去看叫好叫座的國外片一樣,我們也沒有多少人在國外生活的經驗,但我們可以議論《摔跤吧爸爸》中父親的糾結和嚴厲,我們能刷著美式喜劇,玩各種各樣的梗,也能感受到金凱瑞電影中類似的搞笑。
電影需要表達的東西,通過翻譯其實都是可以傳遞的,有幾部通過網飛(Netflix)火到國外的電視劇,《瑯琊榜》IMDB評分為9,《甄嬛傳》IMDB評分為8.4,這個分數著實不低,《你好,李煥英》現在的IMDB評分為7.2,屬于中上成績了。
你非要將電影的層次拔高,說所謂的藝術價值,那么即便是國內經過那個年代的人,也不一定全都能GET到這部電影的核心,所以我認為這樣利己利人的事情,沒有必要花費那么大代價去反對。
而且還有的網友擔心,這部電影在國外沒有市場,“會丟臉”。其實“火了”是非常玄妙的事情,你說不出來什么原因,電影就火了。
但話題多,票房多,是會受到關注的,它的煽動性和影響力就非常大,很像蝴蝶效應,現在連卡梅隆都關注到這部電影,就說明電影影響力已經在往外輻射,趁著這個勢頭去發展,難道不香嗎?
另外,有一點大家不容忽視,就是這部電影的市場,可能瞄準的根本不是外國人,而是大批量的海外華人。
網上不乏一些陰陽怪氣的嘲諷聲,說什么丟人丟到國外去了,我想說的是,作為商業電影取得這么高票房,就是成功,能夠走出國門,就值得鼓勵!
海外票房高低與否,還有那么重要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