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部紀錄片推薦計劃/
這是一個全新欄目。
由「稻來紀錄片實驗室」×「微博紀錄片」聯手打造,為你打開名人、明星們的紀錄片收藏夾。
100位紀錄片種草官和他們的推薦,一周一會,敬請期待。
百部紀錄片推薦計劃
丨第74期
本期
「百部紀錄片推薦計劃」,特別邀請了演員董思怡作為紀錄片種草官。
思怡推薦這部紀錄片,稻來君竟然一點都不意外耶。你看看你看看,她的生活中到處都充滿童趣呀(畢竟頭像都是胖丁~)
還能有誰,比這個可愛的老爺爺更懂得童心可貴呢。
不了神話 宮崎駿
(終わらない人 宮﨑駿)
這部于2016年播出的紀錄片,拍攝時間長達700多天。
最終呈現的50分鐘影像,并不試圖給我們一個不滅的「神話」。
NHK原片名字倒是更為貼切,「終わらない人」,永遠不會結束的人——
宮崎駿。
01
1986年《天空之城》:“人生的頂峰,正是引退的好時機。”
1992年《紅豬》:“動漫已經完蛋了。”
1997年《幽靈公主》:“我下了百年一度的決心,就以此為最后引退吧。”
2001年《千與千尋》:“我要引退,搞個老年吉卜力。”
2004年《哈爾的移動城堡》:“這是近幾年來最好的辭職時機了。”
2008年《懸崖上的金魚姬》:“就體力而言,這部作品就將是最后的長篇了吧。”
2013年《起風了》:“做出如此上佳的作品,再也沒有比這更好的引退機會了。”
不過2013年,老爺子確實是下定決心退休。
《起風了》上映兩個月后,時年72歲的宮崎駿在《正式引退致辭》中寫道:
“希望退休后,每周六我能休息,這是我的夢想。”
此前漫長的制作歲月里,宮崎駿周六從不休息,每天至少工作12個小時,最辛苦時常常是黎明才到家。
他宣布退休后,解散了吉卜力的動畫制作部門。
所以當NHK拍攝這部《不了神話》時,工作室失去昔日眾多伏案的背影,繪圖桌上都蒙了塵。
令宮崎駿產生引退念頭的重要原因,來自身體機能的衰退。
“我怕已經沒有耐力,再繼續指導制作動畫電影所需要的數百名動畫師了。”
更讓人心神俱疲的,是曾經并肩的伙伴,一個接一個離開人世。
但宮崎駿本人并沒有放棄創作,一直獨自工作,制作在吉卜力博物館展出的藝術。
這次,他決定做的不再是一部動畫電影,而是12分鐘的動畫短片。
《毛毛蟲菠蘿》的制作,也是宮崎駿首次嘗試加入電腦CG技術。要知道此前他的所有作品,全部都是手繪,一幀一幀畫出來。
你可能很難想象這背后需要耗費多大心力。
2013年上映的《起風了》,是截至目前宮崎駿「最后一部」動畫電影。影片中這段描繪關東大地震的鏡頭,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的動線與情緒。
而這個不過短短4秒的鏡頭,吉卜力工作室用了整整1年零3個月才完成。
CG新技術的加持,讓老爺子感覺到了新鮮。
當小家伙菠蘿第一次在熒幕中呈現出動作時,宮崎駿久違地笑了。
尤其聽到CG動畫師在一旁說到,電腦計算出風阻,再經由數字模型制作出菠蘿的毛發,老爺子忍不住大笑。
但很快,宮崎駿又托住腦袋陷入了沉思。
他認為毛毛蟲的動作,并不像電腦設計的那樣生硬。一邊說著,他干脆走到屏幕前用自己身體比劃起來。
隨著制作進程不斷推進,更多CG動畫片段被創作出來,但始終沒有達到宮崎駿的要求。
為了給CG動畫提供更多細節,宮崎駿依然堅持手繪每一個動作,不斷完善、豐富,想盡可能精準地傳達他的想象。
即便是有現代技術加成,宮崎駿卻依然更堅信對于世間萬物的觀察與捕捉。
對現實生活的美麗窺視,或許正源自他生活中對待童真的耐心與溫柔。
每天早晨,宮崎駿都會把小羊從家里的窗子「放」出去。
這樣,從樓下路過的幼兒園小朋友,一抬頭就能看到了。
晚上,也不忘記收回來。
02
《不了神話》其實并沒有試圖去神話宮崎駿。
片中,鏡頭遠遠捕捉著老爺子與你我別無二致的一面。
當事情沒有期望中那么順利時(這是常態),宮崎駿也會急躁地抖腿。
壓力太大時,他也會舉起雙手,不停撓頭發,任由白發亂哄哄地盤成一團。
感到不高興的時候,他就會說:你不要跟著我!
但鏡頭在或者不在,其實看起來對他的生活沒什么影響。我行我素,脾氣壞就壞,怪就怪,無所謂。也不想演戲,更不試圖呈現一個大眾會喜歡的形象。
片中,他拿著一位繪畫師的分鏡草圖怒罵:“怎么還是這個樣子?你要不辭職算了!”
彼時鏡頭下的宮崎駿,已經75歲了。
他從不避諱談及年紀,還經常以此開玩笑。
更換駕照時,他說站在同齡人中,忽然意識到:誒,真的是個老爺爺了!
隨手將當時的場景畫成素描。
從不服老的他也感嘆時光的流逝,表達對死亡的畏懼。
在工作室伏案繪制分鏡頭,他總是說自己沒有時間了。
他不斷表達自己時日無多,聽上去很喪氣,但實際上,他是想告訴所有人,所剩無幾的時間,更要抓緊用來做值得的事情啊。
每一分每一秒都很寶貴。
時間流逝,宮崎駿卻始終停不下手中的畫筆。
與其安逸地度日,他寧可在創作中猝然死去。
“如果要死的話,在制作途中死去更加幸福。”
03
紀錄片的尾聲,宮崎駿交出了新的長篇策劃——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在用鉛筆寫下的策劃案和細密的時間節點下,有一行很小的字:
“小生能活到 78 歲嗎?”
那是宮崎駿預計自己做完這部電影的年紀。
他怕自己還沒畫完,就先離開了。
為什么數次隱退老爺子,在《不了神話》中反復拒絕再做動畫電影的老爺子,這次又反悔了呢?
宮崎駿在自己寫的《消失的風景的記憶》文中,解釋這本書如何觸發他思考當時的社會以及未來的世界。
他寫道,這本書傳達出一個訊息——
“無論處在多么艱困的時代或是殘酷的時代,都要活得像個人。”
紀錄片《不了神話》并不算長,看完后,許多人覺得壓抑,但這卻是宮崎駿每一天的真實寫照,甚至是這幾十年的濃縮。
創作并不常常會順利,作品并不總是會成功,挫敗感更多,無力也是有的。
尤其,他是宮崎駿啊,如果已經被「封神」了,天才要如何超越天才?
宮崎駿卻說,我永遠不想為自己做出的電影而感到羞愧,我永遠不想為沒有嘗試某件事而感到后悔。
這部紀錄片里,有一個很短小的鏡頭。
當被問到:你的動力是什么?
宮崎駿一邊手沖著咖啡,一邊笑道:
“什么都不做,也太無聊了,就這么簡單,我不是虛無主義者。”
或許,這樣才是最幸福的吧:
知道自己能做并熱愛做的事,窮盡一生與之在一起。
宮崎駿也是這么和自己說的——
“努力工作吧,老爺爺!”
正片觀看來掃我
不了神話 宮崎駿
(50分鐘丨2016年)
Presented by
稻來紀錄片實驗室 × 微博紀錄片
撰文 - 稻來君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疑問請聯絡
關鍵詞: 動畫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