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開年的電影,真的不夠看,這里面最好看的作品,還是《緝魂》。
只是《緝魂》從月初上映到現在已經是就是快疲軟了。
雖然剛剛預期時,感覺前景很好:《緝魂》在正式上映之前,就采取了大規模的點映,口碑頗佳,為之后開拓市場打下堅實的基礎。
只是待到真正面世的時候,才發現并不太理想。
在業內廣受好評,不并代表大眾就會喜歡。
而這其實就可以解釋《緝魂》比較低迷。
但同樣的,大眾不喜歡,就不代表它不是個好片子。
所以這次想再從另一個維度去解讀《緝魂》。
簡單介紹《緝魂》的話,可以理解為:為情感為底色,一個披著軟科幻外殼的倫理片,同時融合了大量的古老的東方元素。
如果有留心的觀眾,就會發現電影結束時,片尾有一行字幕:“謹以此片獻給我的父母。”
如果從技術和創造方面解讀,主創團隊更是一致把它定義為“東方科幻懸疑”類型的電影。
其實它更偏向于,“中西結合”,既有東方特色,又有西方元素。
影片前半段運用了“詛咒”、“六芒星陣法”等帶有濃郁古老的東方色彩的手法,展現東方人對靈魂的理解。
而影片的后半段,關于一系列的記憶的“RNA”技術,對人體移植意識,又是西方的、科技化的代表。
從主創團隊,到演員,每一個人都是百分之百的用心。
為了出演瀟灑的檢察官,張鈞甯也剪掉了十幾年的長發。
機緣巧合,讓孫安可得到了李燕的扮演者,看過《緝魂》的觀眾,深深地被她折服。
導演程偉豪也是毫不吝嗇地夸贊她,是個很“瘋”、很敢、很有天賦的演員,什么都愿意去嘗試。
可以說,劇組上上下下為了完成《緝魂》是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心血。
到宣發部分就比較拉胯了。
《緝魂》的前期宣傳并沒能通過影片所擁有的類型優勢來拓寬受眾范圍。
問題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市場定位有“錯位”。
另一個則是沒有發揮優勢。
《緝魂》明明是融合“犯罪+懸疑+科幻”多元素的影片,底色更是溫情,但最后卻沒能給觀眾展現這些本有的優勢。
本來懸疑片的保質期就很短,一旦第一批觀眾看完之后就沒有吸引力了。
《緝魂》的前期宣傳并沒能通過影片所擁有的類型優勢來拓寬受眾范圍。
懸疑類型的局限性也仍然很大:“懸疑片難破圈,可能是因為受眾群體不同吧,懸疑片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還有在宣傳方面也不是特別容易去體現,它不像愛情片,戰爭片定位那么準確。”
這是大眾對懸疑片的一貫理解。
本來大家都對《緝魂》很是看好,它融合了多種類型片的元素,主打的又是近未來軟科幻懸疑片,本應成為這個檔期中的黑馬。
“《誤殺》是那種,觀眾提前知道了結果,還是會看到底,有的還會看2遍。這種我覺得才是懸疑片的出路。光是靠著氣氛,和一個首批觀眾看完就破功了的謎底,可能很難生長下去。”
只是終究是錯付了。
有人概況《緝魂》的影片的宣發內容基本上可以用“努力”二字來概括。
投放物料大多集中在主演的敬業和實力演繹,比如主演張震為戲暴瘦25斤,飾演腦癱患者注重手抖等細節性小動作等。
但卻很少有說到點子上的,至少,關于“情感”的內核,還是前期的預告很少提及。
這也是為什么,之前說,用心做內容,卻用腳做宣傳。
真的是太遺憾了。
《緝魂》非反其道而行之,卻被現實打臉,但我卻忍不住想為它發聲,因為它值得。
《緝魂》你看了嗎?觀感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