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香港功夫片方興未艾。
張徹將日本和美國動作片的元素引進。
開創了狄龍姜大衛的雙俠功夫時代。
李小龍一腳踢碎牌匾。
讓世界見證了中國功夫。
成龍也擺脫了對李小龍的簡單模仿。
在電影里創造性地加入喜劇元素。
此時有關部門提出,既然海內外觀眾都喜歡看武俠片。
內地又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什么我們就拍不出功夫大片呢!
于是少林寺的雛[chú]形就被討論得出
眾所周知
李連杰因少林寺而成名,可鮮[xiǎn]有人知的是
一開始主演另有其人。甚至導演也并非張鑫炎,下面我們一起來聊一下,少林寺的幕后故事。
少林寺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功夫片。
它代表了傳統武俠由刀劍轉向拳腳。
創造了類型片的觀影熱潮。
主要原因是真實感,這部電影沒有花架子。
有的只是李連杰等武術演員樸素的功夫。
在那個沒有電腦特技沒有武術指導的年代。
演員自己設計電影鏡頭,出于運動員的好勝心,整個劇組都彌漫著一種緊張的競爭氣氛。
遇強則強,和優秀的人在一起,自己也會變得更優秀。最終李連杰剛柔并濟的少林功夫
得以在夏練三伏冬練三九中集中體現,此外于海的螳螂拳,計春華的鷹爪[yīngzhǎo]功。
胡堅強的地趟[tāng]拳于承惠的雙手劍
無不令人直呼精彩絕倫。
而在功夫之外覺遠與白無瑕純粹羞澀的愛戀
點到即止欲說還[huán]休。
也讓萬千觀眾為之動容,正是因為不同的受眾都可以找到看點。
所以這部電影一經上映,就掀起了一陣武俠熱。
找一塊空地,銀幕一掛,村里老少爺們都端著小板凳過來看。
一晚上不論放映多少場,底下始終是黑壓壓的一片,內地公映后,
一毛錢的票價,卻創造了1點6億的票房。
有此可見基本上的觀眾都看了好幾遍,以現在的物價換算成電影票價。
可以說少林寺不知甩戰狼2幾條街,在現在的年輕人看來。
這也許是不可思議的存在,可在那個精神文化匱[kuì]乏的年代。
一部少林寺對于觀眾而言,無疑是久旱逢甘霖。
這部電影的影響不光是票房,間接性地也帶動了全民練武的風氣。
有人學著練鐵頭功,見墻就撞,見樹就踢還有人出走嵩山少林寺拜師學藝。
每當談及于此,李連杰總是不免自責地說。
過了三十歲后,我就一直自責自己,我非常后悔拍攝少林寺。因為很多觀眾特別是年紀比較小的觀眾。
他們在看完這部電影后竟然削發去練武,與人比試誤入歧途。
這一句話頗有悔創阿里杰克馬的既視感。
不管李連杰感到幸運也好,感到自責也罷,
他都因為這部電影逐漸成為功夫皇帝。
而導演張鑫炎再次談及這部影片時,
卻說拍少林寺就是為了爭一口氣。
一方面是為了拍出一部好的功夫電影,另一方面是原定導演和演員班底實在令人來氣。
1979年,少林寺正式開拍,在確定好電影劇本后,制片方長城公司邀請香港導演陳文執導。
因為當時的拍攝時間是冬天,拍出來的樣片場景灰暗。
陳文又啟用大量的河南京劇團演員,打斗動作全都是舞臺上的花架子。效果令制片方非常不滿意,
當時的男主角是香港演員吳剛。一位有著不錯外表。
有一定武術功底功夫小生,此外他還擅長表演胸口碎大石,走鋼絲等花活這流于形式的花拳繡腿。
馬戲團雜耍一般的武打動作,
扭扭捏捏總是差了那么一點感覺。
電影拍了一半拍攝經費已經花費了40萬港元電影卻不過關,制片方及時止損起底攝制組。
邀請張鑫炎前來救場,為了保證影片質量,制作方在張鑫炎的建議下。
將前面拍攝的成果全部推翻,將原先的正劇風格改成輕喜劇。
原先的主演吳剛,以及京劇演員等全部被換,而畫面背景昏黃的問題。
則是用來年開春再拍攝的辦法解決。
趁著這段時間,導演組在有關部門和武協的幫助下。
從全國范圍內挑選出最能打的演員,張鑫炎在拍攝紀錄片萬紫千紅時,與李連杰相識。
1980年17歲的李連杰因傷退役,受張鑫炎所邀,進入少林寺劇組。
其中入選的武術新秀總計18人,也被業內稱作是18羅漢,一部經典與觀眾見面,其中必然會有很多犧牲。
吳剛和那些被換下的京劇演員就是犧牲品,拍到一半被中途換下,這樣一件事在其他導演看來就是演員能力不行。
此后,吳剛的演藝事業可以說是遭受巨大的打擊。
沒有導演愿意再來找這個花拳繡腿的功夫演員
看到李連杰因為這部電影火遍大江南北,想必吳剛也會氣得捶胸頓足。
后來迫于生計,吳剛無奈退圈,成為一名商人。
開了好幾家酒樓,在餐飲業他同樣做得風生水起
每次和后輩談及當年被換下的往事吳剛總會覺得難以釋懷。
不過在競爭激烈的影視圈,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
但凡不能做到令制片方和導演滿意,那就必須面對走人的現實。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一切皆是命中注定。
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里,期待我們的下次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