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幾集《心居》,不禁感慨編劇滕肖瀾的文字功底,不愧是魯迅文學獎得主。
在她的筆下,顧家的每一個人都顯得那么可憐又那么可恨,將人得多面性體現得淋漓盡致。一切皆指向:沒有完美的人。
顧磊,踏實安穩適合結婚,卻安于現狀沒有主見。
顧清俞,有錢有顏卻缺乏生活智慧,總以高高在上的姿態來指手畫腳。
顧父,為人善良通情達理,卻少了些魄力無法當家做主,錯把女兒當一家之主。
馮曉琴,善良有拼勁卻精于算計,還總以“我窮我有理”的態度進行道德綁架。
從每個人物的性格來看,編劇滕肖瀾就已經在告訴觀眾,人是多面的,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只有角度不同感受不同。
站在什么角度,就看到什么樣的事物,得到什么樣的感受。顧家這些人,看似沒錯又都有錯,看似有錯但又都合情合理,沒有臉譜化的好人與壞人,只有立體多面的人。
除了人的不完美外,滕肖瀾還在《心居》中留給觀眾多個人生建議,現總結10條,每讀懂一條就是一種成長,能讀懂五條以上就說明你成熟了,也讀懂了編劇的用心。
無論何時女人都要靠自己
鄉下來了的馮曉琴,為了能在上海扎根,將希望全寄托在另一半身上。看顧磊為人老實憨厚便選擇倒追,追到手后順利拿到上海戶口。
為了能在家庭中立足,她甘愿當牛做馬伺候這一大家子,毫無骨氣可言。
當孩子大了點,馮曉琴又開始作妖,想要在上海買房子。
買房子的前提是有錢,可馮曉琴的全部存款也只有三萬塊,此時的她又將希望寄托在大姑子身上,想盡辦法向對方借錢。美其名曰是借錢,實則是肉包子打狗。
從拿到上海戶口,到想在上海買房,馮曉琴一直都將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結果就是,拿到了上海戶口也依舊買不起房子,造成家庭矛盾導致丈夫意外死亡。
經過悲劇后,馮曉琴才意識到女人要靠自己。
她開始一邊照顧家庭,一邊抽空去送外賣賺生活費。從顧磊死后,她再也沒有伸手向大姑子與公公借錢,而是全靠自己。
為什么馮曉琴喪偶后日子還能越過越好?最主要的就是靠自己。
她不再依靠丈夫,而是靠自己打拼,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搭上史老板、展翔這樣的有錢人,再賣力干活不躺平,日子自然也就好了起來,她在婆婆家也有了底氣。
馮曉琴的經歷,何嘗不是給每一位觀眾的啟示?無論是靠丈夫還是靠親戚都不如靠自己,尤其是女人,有一份屬于自己的事業就是立足的底氣。
財富是一個人的底氣
底氣是什么?是自信。
而自信是財富、學識、家庭背景、專項技能加持的。在《心居》中可以非常直觀地看到,財富就是一個人的底氣。
外地媳婦馮曉琴沒有良好的家庭背景,也沒有大筆的財富,那么她在婆家就只能當個保姆,甚至連個保姆都不如。她深知這一點,所以從不敢與公公、大姑子吵架,受了委屈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實在忍不住發脾氣了事后還會主動道歉。
丈夫死后,馮曉琴更不敢作妖,生怕被公公趕出家門。所以,她即便不與公公說話,也會和往常一樣照顧一家人。
沒有底氣,只能受氣,啥也沒有的馮曉琴只能低到塵埃里。
同樣地,家道中落的施源沒錢沒事業,在顧清俞面前甚是自卑。即便顧清俞不看他的經濟狀況與家庭條件,還趕著往他身上撲,但依舊會觸碰到施源的敏感神經。
論家庭背景與學識,施源遠比展翔強,但在展翔面前他依舊是自卑的,他們倆最大的差距就是財富。
展翔大老粗一個卻因為有錢就有底氣去追求顧清俞,即便被對方拒絕多次,他仍舊不放棄。而施源在顧清俞面前,永遠都是小心翼翼沒有底氣與自信。
從馮曉琴到施源,可見財富是一個人的底氣。
對方再優秀也不要當“舔狗”
同樣是發生在展翔身上,他的愛總是顯得那么廉價。認識顧清俞八年,也愛了她八年,期間看著顧清俞戀愛、分手、結婚,他依舊無法放下。
在展翔眼里,顧清俞就是白月光,所以在這八年里,非她不娶的展翔把自己活成了備胎。說嚴重點,就是“舔狗”。
他頻繁獻殷勤,顧清俞卻對他不理不睬,他暗自哭泣,顧清俞對他視而不見。做最好的備胎,受最深的傷,展翔妥妥的“舔狗”一枚。
“舔狗”的下場就是愛而不得,眼巴巴看著女神投入他人懷抱,自己卻站在原地痛哭流涕。
浪費八年的時光,等來的是對方的無視,展翔的經歷就告訴每一位觀眾,對方再優秀也不要當“舔狗”,不如看看身邊人也許會發現別樣風采。
選擇愛自己的會更幸福
八年,展翔愛而不得,眼睜睜看著顧清俞與施源約會,自己卻只能站在窗外獨自失落,手里的兩張音樂會門票頓時失去了光彩。
那一刻,抱著雕塑的展翔讓人心疼。
為了追求顧清俞,他苦練英語;因為顧清俞一句話,他求來音樂會門票并惡補相關音樂;為了顧清俞,他等了八年。
結果,他卻像個小丑一樣看著他人幸福。
透過展翔這個角色,編劇何嘗不是在告訴廣大觀眾,在感情里,選擇一個愛自己的人,更容易得到幸福?
展翔付出所有,對方視而不見,因為顧清俞對他根本就沒有愛。不愛一個人,即便對方再如何賣力,也都是無用功。
與展翔一樣,葛玥也選錯了愛人。
顧昕能與身材顏值都一般化的葛玥結婚,就是看中了她的家世。在金錢、地位、權力面前,顧昕對葛玥的愛少之又少。
所以,在葛玥在婆婆家受欺負時,顧昕并沒有盡到一位丈夫的責任。
葛玥愛上顧昕,就像展翔愛上了顧清俞,對對方再好也都只是感動了自己。所以,在感情中選擇更愛自己的,或彼此相愛的,日子會過得更加幸福。
婚姻講究門當戶對
當然,在婚姻中除了講究愛情的對等,也講究家庭的對等。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注定是磕磕絆絆的。
無論是外地媳婦馮曉琴與上海男人顧磊的婚姻,還是顧昕與葛玥的婚姻都有著懸殊的地位。
在不對等的狀態下,馮曉琴成為顧家的保姆,從未被看得起。顧昕也是如此,結婚后如同入贅,在岳父岳母的光環之下他永遠都低人一等,也被岳父岳母打心里看不起。
郭德綱曾就說過,婚姻最主要的是門當戶對。只有這樣看問題的層面、處事的態度、三觀才能更相似,兩人的矛盾才能少,婚姻才能更長久。
從馮曉琴、顧昕、顧清俞等人的婚姻上看,也確實印證了這個說法。不對等的婚姻,不僅是一地雞毛那么簡單。
在《心居》中,除了有婚姻與感情方面的人生建議外,還有生活中為人處世的建議與啟示。
再親近也不指點別人夫妻倆的事
顧磊意外死亡,誰之過?
有人認為是馮曉琴太能作,要不是她鬧著要買房、回老家,顧磊也不會意外墜樓。所以是馮曉琴害死了顧磊,也害得自己沒有一個完整的家。
也有人認為,顧磊的死與姐姐顧清俞逃不了干系,若顧清俞沒有在顧磊面前挑撥離間,馮曉琴也不會鬧著要離家,那么顧磊也不會去世。
但深究下來,顧磊的死與顧家的每一個人包括他自己都有關系,每一個人都應該反省自己。其中最該反省的是顧清俞。
顧清俞最大的問題不是拒絕借錢給馮曉琴,而是指點馮曉琴與顧磊的婚姻。雖然顧清俞與顧磊是親姐弟,但再親近的關系也親不過顧磊與馮曉琴的夫妻關系。
可惜,顧清俞始終拎不清自己,還總想要摻和到弟弟弟媳間進行挑撥。她的那些擔心與顧慮以及對馮曉琴的防備,對顧磊來說是多余的,也是一種負擔。
夫妻間的感情,即便再親的親人也不能摻和。這也就是為什么生活中會有這么多婆媳關系緊張的家庭,婆婆拎不清總想摻和兒子的生活,到頭來生活一地雞毛,日子過得雞犬不寧。
顧清俞的拎不清,是導致顧磊去世的主因之一。
富不炫,貴不裝
顧家是個大家庭,但每次七姑八大姨聚在一起就是修羅場,各種無意義的攀比與炫富讓人頭大。尤其是顧昕的媽媽,在得知親家是個有錢、有權、有勢的人,便開始在家族里炫耀。
先是炫耀大房子,后又炫耀對方的家世,一副小市民的樣子。
更可惡的是,顧昕的媽媽還在曾幫助過她的親姐妹面前炫耀,甚至要踩對方一頭。
小人得勢的炫耀,不懂感恩的攀比,顧昕媽媽的嘴臉讓人厭惡。有這樣的親戚,著實糟心。
但很快,裝大款炫耀后葛玥家就遭到變故,大房子沒了,存款沒了,夫妻倆不得不與家人擠在一起生活。
不懂低調的顧昕媽媽被快速打臉,在親戚面前也只剩下丟人。
做人不能太仁慈
從外地來上海打拼的展翔做起了房東,靠著收租成為富豪,但由于太善良總被欺負。其中一處房子租給了外來務工人員,看他們可憐就允許他們一再拖欠房租。
可誰曾想,租客蹬鼻子上臉,一再拖欠房租拒絕付錢,每次都以各種奇葩理由扮可憐回絕展翔。一而再再而三,展翔都吃了閉門羹。
當展翔下定決心去收租時,租客開始無理取鬧,并一副“我窮我有理”的樣子耍賴。不僅把展翔打了一頓,還誣陷對方。
展翔的善良成為租客要挾的籌碼,所以做人不能太仁慈更不能丟失了底線。有些人,給他一把傘擋雨,他不僅不會感謝,還會把傘搶過去,并向你吐口唾沫。
善良要有度,沒有度的善良,就是一種縱容,更是對自己的一種折磨。
面對現實活在當下
施家曾是大戶人家,施源的爸爸媽媽也都過慣了好日子,奈何家道中落在底層生活多年。從當初的大戶到如今的底層,即便生活多年,施源的媽媽仍無法接受現實,逐漸患上躁郁癥。
兒子沒有好學歷與好工作,自己又患病費錢,施母的心理無法接受。
在得知施源戀愛時,她想到的卻是施源的娃娃親,以及曾經的鄰居都在國外過上了好日子,自己卻已高攀不起。
曾經都是大戶人家,如今卻有著天壤之別,無法面對現實的施母一直活在過往,換來的是家庭生活的不幸,以及身體與心理上的折磨。
面對現實接受平庸生活才能好轉,過去永遠都只是過去。
苦,才是人生活的本味
透過《心居》看生活,處處不說苦,卻處處透著苦。苦,又何嘗不是生活的本味?
馮曉琴就想在上海扎根,卻不料丈夫意外身亡,只能靠自己打拼。顧清俞什么也不缺,卻唯獨無法找到想要的愛情,即便找到了也回不到當初的感覺。
顧父更苦,中年喪妻老年喪子,兩次至親離世的痛苦伴隨著他的一生。
生活是苦的,沒有一帆風順,只有起起伏伏不停折騰。
海清曾一直不理解為什么生活是苦的,她總認為生活應該是甜的。而師父黃磊的一番話,讓她幡然醒悟。
黃磊告訴她,生活本就是苦的,而甜是稀有的,所以大家都去追尋甜。
在《心居》中,每一個人物的背后都是苦的,但大家都在為了那一抹甜去努力。
這些人生建議與感悟都藏在了《心居》中,這也是編劇留給觀眾最好的禮物,值得思考與探討。能讀懂編劇的觀眾,也就意味著成熟與成長。
關鍵詞: 藏在心居中的10條人生建議 能讀懂5條以上 說明你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