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為什么當不了皇帝?先不急著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先分析朱高煦這個人物,32歲的俞灝明因《大明風華》的播出頻繁被熱議,他的一生用似是而非來形容也毫不為過,人吶!最重要的是看清自己,以及別人眼中的自己。
朱高煦的一生又可以用懷才不遇來概括,如果他是長子,也就不會有之后的紛爭,俞灝明在接這個角色之前有過很強的內心斗爭,畢竟這是一部老戲骨云集的大制作,他是幾位大咖中年齡最小的,俞灝明和朱亞文在劇中是叔侄,劇外是大他4歲的前輩。
所以俞灝明在接這個角色時下了很大的決心,以及做了很多準備工作,他必須把自己揉碎了重塑,塑造成一個有智慧卻沒有心機的王爺。
朱高煦當不了皇帝的原因有很多,俞灝明的回答最是一針見血,人生在世,最遺憾的莫過于懷才不遇。
一、家庭因素
朱高煦當不了皇帝要從他爹朱棣說起,《大明風華》在故事主線上遵循歷史,朱棣的皇位并非順位繼承,而是從朱允炆手里奪過來的,這其中的糾葛和恩怨并非只言片語能解釋清楚。
73歲的王學圻老師站在一個父親的角度恰到好處的詮釋了一位帝王的糾結,都是自己的兒子,就算偏心又能偏到哪里去?不過是想大家都好好活著,不起紛爭。
所以,朱棣立嫡長子為太子,為了避免幾個兒子之間因皇位起爭執,他并沒有動搖改立的決心,直到彌留之際眼看形勢對太子一家不立,從歷史遺留的家庭因素考慮,朱高煦無緣太子之位,朱棣不允許幾個兒子爭來奪去,至少在他活著的時候不允許他們這么做。
二、性格原因
朱棣的大兒子仁義,將來是個明君,但手段不夠狠,底下的人不一定會臣服,甚至有可能再來一次靖難之役。
二兒子爽直,心機不夠深沉,但為人處事的手段有些強硬,若他繼位,百姓未必能安居樂業,只會有無休無止的戰亂。
從性格方面分析,朱棣選擇老大是正確的,征戰數年,百姓需要休養生息,這時候需要一個明君和仁君,朱高熾全心全意為百姓著想,廣施仁政,勤政愛民。
而朱高煦呢?一把又一把的金豆子撒出去,宮人門客雖喜歡他,但這種舉動真的是天子該做的嗎?真登上皇位,未必比朱棣做得差,但也不見得好,兩相權衡之下,自然是仁義的君主更適合當下的局勢。
三、天時地利人和皆不占
俞灝明眼中的朱高煦懷才不遇,想要成就一件事,天時地利人和為上選,但朱高煦偏偏各項都不占,他有一個勞模般的爹,恨不得把兒孫的事都做了,土地面積一再擴張,朱高煦的優點是善戰,領兵打仗是他的強項,若時局再亂一點兒,朱棣也許會毫不猶豫的選擇他。
等到朱棣彌留之際,仗打得差不多了,周邊不敢輕易來犯,他可以放心把江山交到大兒子手里,不再需要老二的武力值。
再者,朱高煦還有一個綜合了朱棣和朱高熾優點的侄子,這個人物就是后來的勝利者朱瞻基,所以,朱高煦注定懷才不遇,他生錯了時候,自然也就當不了皇帝。
綜合以上三點,總結下來無非是不合時宜,朱高煦當不了皇帝首先是沒認清自身,落得一個悲慘的結局實在讓人惋惜,他終究還是沒看清別人眼中的自己
在朱棣心里,朱高煦既是兒子也是棋子,用時哄一哄,拿監國的權力誆他奔赴戰場,為大明開疆拓土,先不論歷史怎樣,只談劇中角色,劇中的朱棣對兒子們有著很深的感情,但皇位就一個,一碗水端不平,遲早得辜負另外一個兒子。
如果不考慮朱高煦在軍中的影響力,他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動改立太子的念頭,有一個仁義的大哥,還有一個資質不錯且得寵的侄子,最主要的是他下不去手,其實他有很多機會可以除掉朱瞻基,最后關頭卻放棄了,所以這樣一個看似無情卻有情的人怎么可能稱孤寡呢?
戲外,俞灝明被問到會不會用小號,這個耿直的大男孩回答是會,因為他怕自己會手滑點錯信息,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就像朱高煦一樣,太過在乎父親的想法和親人的性命,才會變得一無所有,這樣的人注定當不了皇帝,比起朱棣,他還少了一絲心狠。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