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依
看完《瑯琊榜》,相比憨傻耿直、不識梅長蘇的靖王,擅長權謀、有頭腦的譽王,在某些方面讓我覺得更適合當皇帝。
若非劇本設定,單憑靖王這樣的性格,如若沒有梅長蘇的鼎力相助,以及必要的主角光環(huán)加身的話,靖王獲勝登基,簡直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當我們將目光過多關注在靖王和梅長蘇身上時,卻獨獨忽略了譽王。
其實他才是從始至終的可憐人。
從他出生開始,悲慘的命運早已注定。
母親璇璣公主是大棋子,他則是許多人的小棋子。而他原本有個深愛他的人,卻直到去世那一刻,他才醒悟。
他自出生后便被言皇后利用,用作鞏固榮寵的皇子;
前半生又被梁帝利用,用作制衡太子的皇子;
后來又被梅長蘇利用,用作打擊太子,為靖王鋪路的皇子;
而后又被夏江和秦般弱利用,用作東山再起,搏得一線生機的皇子。
然而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這些利用他的人中,有人與他是唇齒相依的共生關系;有人與他有著切不斷的親情關系;有人與他是無冤無仇的政敵關系;有人與他則是君臣關系。
從來沒有哪一對關系是簡單而純粹的,這些人,有人曾經是譽王深信不疑的親人,也有人是譽王極為仰仗的謀士;更有人是他臨時組成的同盟。
可他終究是撞墻身亡了,多少有點可惜。
而這其中,壓倒蕭景桓的最后一根稻草,恰恰是被璇璣公主視為救命錦囊,揭開他身世之迷的信件。
正是這個錦囊,讓明白真相的譽王萬念俱灰,孤注一擲,終究踏上一條不歸路。
可是舉兵謀反,在他看來,恰恰是這么多年以來,他認為自己做得最正確的事情。
今天就來我們通過梳理譽王的人際關系,走進他的世界,了解他這個人。
譽王與言皇后,其實是唇齒相依的共生關系
在錦囊公諸于世之前,譽王名義上的生母是祥嬪,因為她早喪,景桓自幼便被寄養(yǎng)在皇后膝下。
我相信,言皇后最初的認養(yǎng),肯定也只是為了利用他,來鞏固自己的身份地位罷了。
一則年齡合適,譽王是僅次于太子的皇子,與之有抗衡的可能;
二則生母身份卑微,而且早逝,譽王為了生存,必須與皇后緊緊依靠在一起。
三則從小就開始養(yǎng)起,容易培養(yǎng)感情,這樣的情感投資才不會出錯。
所以,言皇后對蕭景桓,肯定是傾注了所有的心血的,畢竟她自己無所出。與其等著別的嬪妃的孩子上位后,自己再當個徒有虛名的皇太后;不如自己從小培養(yǎng)一個,扶他上位來得牢靠。
而蕭景桓對言皇后,彼此之間的感情肯定是有的;但他也自知,不是親生的總歸不好太過任性,以免惹人生厭。
因此,譽王幾乎都順著她的意思,包括結交大臣以及選定王妃的人選等等。
言皇后與譽王,本質上就是唇齒相依的共生關系。
如果沒有譽王,言皇后哪怕能夠茍活,也不過是擔著虛名的皇后,以及皇太后而已;
而譽王沒有言皇后,就無需談什么奪嫡和參與朝政,只怕是擔個虛名的親王罷了。
這么多年來,言皇后在后宮與越貴妃母子明爭暗斗,沒少費心思;她還利用言家的關系,為他引薦各類朝臣,為譽王造勢。
說到底,譽王能到得封七珠親王,除了梁帝有意扶持之外,言皇后功不可沒。
他們的感情好不好?
譽王和皇后之間看似無情,其實恰恰是深宮中彼此的依靠。
大家都是明白人,他們之間從沒有虛情假意的客套,有什么便說什么。
單看譽王每次跟言皇后聊天時,那放飛的坐姿,以及幾乎言無不盡的態(tài)度,就可知,譽王是信任言皇后的;
沒有什么禮節(jié)束縛,這恰恰說明了是真正的母子關系。
身為養(yǎng)子的譽王,總是不斷地要求母后為他做這做那。
比如請她牽制越貴妃和太子;
為了挑撥離間,請她配合在后宮唱出大戲——挑釁靜妃、搜芷蘿宮、給她點顏色看看;
甚至于最后逼著皇后參與謀亂,孤注一擲。
做這些事的時候,他看似不為皇后的利益考慮,要么直接明言“母后可能要受到一些牽連”、“母后事后可能會受點委屈”;要么直接懇請“母后與他一起放手一搏”。
實際上,恰恰是因為彼此是站在統一戰(zhàn)線的,所以,做任何里應外合的事情之前,他都需要先言明后果。
如果是換做那位孝心可嘉的靖王,或者說是庸碌失德的太子,恐怕是不敢做出這樣的事來吧!
一則是因為靖王本身就沒那么看重皇位,所以,不可能為了利益而犧牲自己的母親;可她的母親靜妃恰恰是無需多言,自會犧牲自己為其鋪路的人。
二則太子實在是昏庸無能,沒辦法像譽王那樣想出精妙的主意;他只要安分守己,不要捅出幺蛾子,讓他母妃靠裝可憐替他收拾殘局就很不錯了。
所以,他事先言明可能會連累,是在給皇后選擇的機會;而言皇后愿意母子同進退,竭盡全力地相助。
畢竟,如果譽王得到了天下,肯定會善待她這個母親的;而如果譽王倒下,言皇后的日子也并不會好過。
言皇后曾說,都是母后無能,不能得皇上恩寵,沒能讓你當上儲君。
可譽王馬上說,如果沒有母后,兒臣還不知道被欺負成什么樣子。
這段對話,很鮮明地表明了母子之間的關系。
言皇后將譽王視如己出,在她心里,譽王的能力是足以勝任儲君的;而不單單是因為她想鞏固地位。
而譽王對言皇后,更多的是感激,這是他唯一能夠拼命抓住的救命稻草。
其實譽王準備起兵造反的那一刻,言皇后是有選擇的機會的。
如果她放棄譽王,選擇明哲保身,她的結局未必會比放手一搏好多少;
與其如此,她倒不如再相信譽王一回。
成王敗寇,早見分曉。
譽王與梁帝:切不斷的親情,一片赤誠終究是錯付了
梁帝曾經親口說過,在諸多皇子中,最像他的,就是譽王景桓。
的確,表面上看,與其他兄弟相比,景桓機警、有才干、懂謀略,與他父皇一樣熱衷于皇權。
而實際上,譽王最像他父皇的,便是他的自私與涼薄。
面對一個性情與自己如此之像,又確實有才干的兒子,梁帝的心情是極為復雜的。
梁帝不是沒有考慮過,如果試一試,景桓確實可以,讓他稱帝也未嘗不可。
當然,前提條件是,當年那個秘密能夠被自己帶進棺材里。
然而,梁帝也曾掏心窩子地跟高公公說:“這些年,對景桓既偏愛又忌諱……”
是的,因為譽王不止繼承了他的優(yōu)點,更完整地學得了他的缺點。
對于梁帝這樣的多疑之人,他害怕譽王這一半的滑族血統,會給國家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影響。
所以,他對譽王是既愛又防啊。
他欣賞譽王,又篤信制衡之術。
要想江山永固,自己安享晚年,最好的方法:便是扶持一位皇子,與太子相抗衡,避免太子日益強大,威脅他的安危。
這樣的話,兩相爭斗,他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事實上,在梅長蘇出現之前,譽王已加封為七珠親王,與太子分庭抗禮,平分六部勢力,而且背后還有言皇后撐腰。
相信梁帝在這個過程中,也驚訝于譽王的絕佳表現和卓越的儲君潛力吧。
但也恰恰如此,梁帝對譽王的利用才是最最殘忍的,最傷人心的。
這世上最殘忍的事情,并不是從一開始就告訴你,你壓根就沒戲,一邊涼快去吧;
而是一直不斷地給你機會,告訴你,只要你足夠努力,足夠優(yōu)秀,一切皆有可能;然后再在你心力交瘁的時候,把一切從你眼前奪走。
譽王曾經離太子之位只有一步之遙,仿佛那皇權唾手可得。
可是,眼看他用近三十年,方才斗倒了一個太子;如今又要跟靖王再斗。
人生又有幾個三十年?
但梁帝利用歸利用,他還是打心眼里喜歡譽王的。
如果受過重挫的譽王肯乖乖聽話,安于現狀,其實得個善終,做個親王,安穩(wěn)度過一生是不難的;
哪怕后來譽王起兵造反,害他差點沒命,他仍然舍不得殺譽王。
甚至他被譽王當面質問身世之時,他仍然希望用假相麻痹譽王,好好活下去。
譽王的造反,雖是始料未及,但也無異于往梁帝的心口上狠狠地扎上一刀。
其實,如果譽王不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世,不被夏江和秦般弱挑唆了去,也許他的命運不一定會如此悲慘。
劇中,梅長蘇有一句話形容梁帝對靖王的話。
因為梁王沒那么疼愛景琰,所以他就不會在意他會遇到多少困難,得罪多少人。
當我們看到靖王辛辛苦苦地辦完慶國公侵地案,只得到梁帝一句不痛不癢的夸獎,而譽王看似什么也沒做,就得到了很多賞賜的時候,心里是不平衡的。
然而實際上,梁帝這么做的目的,不過是為了補償譽王舍棄慶國公的損失而已。
可是我們反過來想想。
梁帝確實沒有考慮靖王會如何,可當初他一手扶持譽王制衡太子時,可曾想過譽王的將來嗎?
如若太子登基,譽王恐怕死無葬身之地;
奪嫡之路如此兇險,他卻明面上鼓勵譽王放手去做,內心又不肯把皇位傳給他。
他這么做的目的,不過是自己的安危,重于譽王的生死罷了。
早在譽王剛出生時,他的命運就已經注定了。
捧殺,遠遠比置之不理,殺害更大。
梁帝親手把譽王捧上神壇,又將其拉下;倒不如讓他安安穩(wěn)穩(wěn)地做一個王爺便好。
譽王曾經有句話說,我發(fā)覺自己越來越看不懂父皇了,他最近對我似近非近,似遠非遠。
其實,梁帝的內心是無比矛盾而缺乏安全感的。
只有一人獨大,他便要動手處理,過去的赤焰軍林燮,現在的譽王。
僅僅憑靜妃看似無意地說了一句:
我不了解譽王,不過常聽后宮議論,他是個賢王。
就憑賢王二字,梁帝便著手打壓譽王,可見忌憚永遠凌駕于疼愛之上。
譽王與梅長蘇:原本無冤無仇,只是政敵關系而已
梅長蘇入住京城,開始了這場準備了13年的復仇計劃——扶持靖王上位,在梁帝在位期間,重審赤焰舊案,還赤焰軍七萬英魂一個清白。
那么他計劃開始的第一步,就是撥弄風云,開始攪局。
首先要削弱太子和譽王的勢力,利用兩者的競爭關系,使靖王漁翁得利。
于是,他利用瑯琊閣造勢,讓太子和譽王都對他這個“麒麟才子”勢在必得。然后再看似被迫入京,加入一個陣營,才能打破他們均衡的局面。
為什么他會選擇譽王,而非太子?
一則他進京是利用蕭景睿掩人耳目,因為只有像景睿和言豫津這樣的閑散皇家子弟,才能讓他有機會一入京便得以接觸到核心圈。
二則太子黨的謝玉,原本就是他要斗倒的對象,如果加入太子陣營,還怎么斗?
三則,不同于太子的防守,譽王才是真正需要梅長蘇去進攻的人。
所以,他看似在幫助譽王,實則是先引起內耗。
殊不知,譽王與太子的均衡局面,原就是梁帝有意而為之。
所以,六部中任何一個出事,都會造成失衡。
一旦出事,原本3v3的結果,隨時可能變成4v2;所以梁帝勢必只能找其他人入局,讓它變成3v2v1
而這,便是在為靖王培植力量。
他勸說譽王放棄慶國公,轉而支持靖王,給了靖王嶄露頭角的機會,終于得以入局。
他借著言皇后的由頭,讓譽王堅持朝堂論禮,并且還請了周玄清來助陣,表面上是讓譽王獲勝,打壓越貴妃和太子的氣勢。
而實際上,這是用打臉的方式贏得的戰(zhàn)役,贏了所謂的面子,卻失了君心。
而這無形中,便是為靖王鋪路。
因為皇上并沒有嫡子,不管將來誰當皇帝,都沒什么大不了的。
接著,梅長蘇便利用譽王除掉了寧國侯謝玉,借此抽掉了太子堅強的后盾,并讓太子被幽禁東宮。
此時,譽王的冒進,終于打破了平衡,勢力眼見強大,群臣皆以譽王馬首是瞻,梁帝最不想看到的局面誕生了。
所以梁帝即刻就扶持了,年齡相當,印象尚可,但談不上喜歡的靖王與譽王對立。
也正是如此,靖王不過走了譽王當年的老路而已,他逐漸走到了朝堂中心。
放眼望去,原來早在譽王和太子斗得如火如荼的時候,靖王已逐漸掌握了六部的權力,譽王不斷是擔個虛名罷了。
然而,譽王對于梅長蘇而言,只不過是個政敵而已。
因為他既未參與當年的赤焰冤案,又未在背后推波助瀾。
他的倒下,也就僅此而已,沒必要落井下石。
后續(xù)他的起兵造反,也在梅長蘇的意料之外;甚至可以說,九安山一役,本就是計劃外,他們是險勝。
這也是為何梅長蘇后來得知王妃有孕,他愿意出手相救,設計保住譽王的唯一血脈的重要原因。
而譽王雖然恨梅長蘇,但最多是埋怨自己看錯了人,錯將他視為謀士,而為他人作嫁衣。
譽王后來針對的,也不過是靖王而已;因為他自知,根本斗不過梅長蘇,也找不到他的破綻。
譽王與夏江和秦般弱:臨時的同盟,互相利用罷了
秦般弱作為紅袖招的幫主,一直在譽王身邊替他做事。
但譽王何償不知她是滑族后人,未必真心。
所以他才會在梅長蘇出現,秦般弱勢微之時,對她幾乎棄之如草鞋。
而秦般弱確實也出過幾次餿主意,這反而給了梅長蘇不少破綻。
譽王的最后一搏,便是與夏江聯手,利用赤焰軍的舊人衛(wèi)崢,企圖扳倒靖王。
其實這一計謀,設計得極為巧妙,如果不是靜妃和梅長蘇聯手,再加上一些主角光環(huán),其實未必會輸。
本就是因為暫時的利益而結成聯盟,那根本就無所謂真情了。
所以,當夏江身陷囹圄之時,譽王若就此放棄,本就可以置身事外,也許還有機會安享晚年。
畢竟靖王不是太子,不會趕盡殺絕。
可是,這時候秦般弱拿出了璇璣公主生前留下的救命錦囊。
這一錦囊對于滑族而言,或許是最后的希望;
可對于譽王來說,卻是希望的幻滅。
他終于知道,自己努力了三十幾年,經歷這樣的大起大落,不過是被梁帝利用罷了。
自己的母親玲瓏公主,錯信了梁帝,作為棋子犧牲了;
而他不過是平衡朝局,牽制太子的小棋子而已。
心死比身死還要可怕。
造反,與其說是夏江和秦般弱唆使的,不如說是譽王積蓄已久的不滿,和對梁帝絕望到極點的爆發(fā)。
結語
譽王是個很有能力的人。
如果他當皇帝,也未必不行。
只可惜,從他一出生,他就已經注定了要做“棋子”的命運。哪怕拼命抗爭,也逃不過安排。
璇璣公主的救命錦囊,實則是壓倒譽王的最后一根稻草。
兜兜轉轉,譽王發(fā)現,身邊竟無一人可信?
有的,言皇后是真心待他,愿意與之同呼吸、共命運的母親;
而那位他一直不甚滿意,完全是依著言皇后意思娶的王妃,才是真心愛他之人。
只不過,譽王對她無意,僅僅是利用其作為籠絡皇后的棋子罷了。
可王妃對他情真意切,甚至愿意與他一同赴死的王妃。
只可惜,譽王一直等到兩人一同入獄,得知王妃懷孕的瞬間,他才幡然醒悟。
為了自己的孩子,當場撞墻身亡,恐怕就是譽王能夠為王妃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吧。
劇末,他的孩子被送走,遠離這一切,或許是最好的結局吧!
歡迎關注,一起分享瑯琊榜的更多細節(jié)
猜你想看
《瑯琊榜》靳東最不能看的古裝扮相,別人都叫小殊,只有他喚長蘇
《瑯琊榜》曾經盛極一時的赤焰軍林燮,為什么一定會被梁王處理?
《瑯琊榜》在毫無勝算時,高公公為何出手幫助靖王母子,笑到最后
《瑯琊榜》梅長蘇一進京就進入核心圈,12年來他做了哪些準備?
《瑯琊榜》蕭景琰有情有義,但不是沒腦子,這么多年我們誤會他了
《瑯琊榜》認出梅長蘇是林殊的人,都是什么順序?第一位存在爭議
《瑯琊榜》梅長蘇進京第二件大事:智救霓凰郡主,一舉四得
《瑯琊榜》認出梅長蘇是林殊的人,第一存爭議,最后一位真聾天子
《瑯琊榜》有一種愛叫梅長蘇對穆霓凰,默默守護,為大義隱忍克制
《瑯琊榜》詳解靜妃的二三事,這個愛屋及烏的女子,是團戰(zhàn)的高手
《瑯琊榜》除了靖王,所有人都知道梅長蘇是林殊,我們不告訴他
一卷風云《瑯琊榜》,豆瓣9.3分的神劇,憑什么難以超越?
關鍵詞: 璇璣公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