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美國奧斯卡,除了“史皇”那記耳光,第二熱門的事兒,要數最佳影片獎頒給了翻拍片《健聽女孩》,讓出品方Apple TV+一舉成為首個拿下該獎的流媒體。
看過“蘋果劇”的小伙伴可能都有這種感受,盡管它的作品數量不如網飛多,但是錢基本都花在了刀刃上。
之前給大家聊過的《看見》和《早間新聞》,都是劇本尚佳、大牌云集的代表作品。
而前陣子,Apple TV+推出的一部大制作,再次帶動了新一輪流媒體的內卷。
三集上線后IMDb8.5,爛番茄新鮮度98%,Metacritic評分87,成為今年最值得關注的網劇之一——《彈子球游戲》。
這部劇改編自韓裔美籍作家李敏金的小說《柏青哥》,故事橫跨80年,講述四代移民家庭的掙扎與糾葛。
小說出版后迅速成為暢銷書,被翻譯成25種語言,打動了全球讀者。
劇名和書名都翻譯自日語パチンコ(Pachinko),指的就是風靡日本的“小鋼珠”賭博機。
在日本,“柏青哥”的經營者絕大多數都是在日朝鮮人(韓裔、朝裔)。
其形成根源,還得從朝鮮日據時期說起。
而這部小說就講述了“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命運”。
從這個角度來看,把這樣的故事融進8集劇里,其實并不容易。
主創對原著最大的改動,就是沒有完全遵循作者的順敘方法,而是雙線并行地講述了兩個時代的故事。
1915年,日據時期的朝鮮,一名婦女向山間法師求子,如愿誕下了一個女嬰。
她與丈夫給這個來之不易的女兒,取名為“善慈”。
那時生活困苦,夫妻倆靠經營民宿為生,善慈在他們的呵護下平安長大。
她生來聰明又熱心,曾經幫漁民住客在魚市上拿到了好價錢。
然而,父母無論如何保護,都改變不了朝鮮人位于社會底層的處境——只要日本人經過,朝鮮人必須低頭做俯首稱臣狀。
這種壓迫與震懾,滲透到了朝鮮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終于有一天,天真的善慈見證了這個世界的惡意。
住客大叔因為酒后一時口快,說出了“要不殺個日本人解解氣”的大話,結果被旁人舉報,在眾目睽睽下被日本人押走。
就在這時,大叔忽然唱起了朝鮮歌謠,任憑日本人如何毆打制止,他都沒有住口的意思。
這一幕讓善慈傷心無比,從那以后她每次遇見日本人,便不再低眉彎腰。
父親去世后,善慈協助母親維持民宿的生意,定期到附近的魚市采購。
她不向日本人彎腰的姿態在人群中十分出挑,引起了魚市大老板高漢水的注意。
高漢水從小去了日本大阪生活,精通朝鮮語、日語和英語,黑白兩道通吃。
他接管魚市后,從不欺壓商販,也不隨意可憐窮人,很快成為大家口中的焦點人物。
一次采購回程中,善慈被幾個日本年輕人羞辱,高漢水忽然出現英雄救美,善慈為了表示感謝,答應為他清洗弄臟的襯衫。
之后兩人經常在河灣見面,善慈被高漢水豐富的閱歷折服,與他展開了地下戀情。
沒多久,善慈發現自己懷孕了,于是向高漢水提及婚事。
對方此時才表明自己已經有家室,希望把她包養起來,盡快生下兒子,一直強調婚姻不過是一種“形式”。
善慈無法接受,立刻提出分手。
之后,她向母親透露了這個隱情,母女倆開始為未知的將來發愁。而她們的對話,恰巧被隔壁養病的牧師住客聽到。
善良的牧師謹慎考慮后,向善慈求婚,答應帶她去大阪生活……
而劇中的另一條故事線,則始于1989年的紐約。
亞裔青年所羅門,靠自己的努力成為了金融精英,但一直沒得到期待中的升職機會。
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他主動提出調去日本分公司,接手那里的一個土地回收項目。
因為他有信心搞定最后一個“釘子戶”。條件是拿下這單,就立刻調回美國升職加薪。
所羅門的自信,來源于他的成長經歷。
他是在日朝鮮人的后代,從小在大阪長大,之后出國留學深造。
那位不肯出賣土地的“釘子戶”老人,恰巧也是朝鮮人,與自己的奶奶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
所以他的殺手锏,就是帶著奶奶一起登門拜訪。
一切如他預料,兩位老人見面之后,立刻變得無話不談,祖孫倆還跟著蹭了一頓韓餐。
只是他沒料到,老人家里吃的韓國大米,觸發了奶奶的味覺記憶——她上一次嘗到故鄉的味道,還是自己出嫁那年。
年輕的所羅門嘗不出大米的細微區別,只能看著老人們憶苦思甜。
好在這次拜訪沒有白費,老人最終答應出賣土地,所羅門離升職加薪又近了一步。
只是,這次偶然觸發的味覺記憶,讓奶奶的思鄉情緒倍增,說什么都要回故鄉看看……
兩條故事線講到這里,小伙伴們大概也猜到了——所羅門的奶奶,就是當年的善慈。
劇集的前三集,已經率先這個家族故事的開頭和結局透露給了觀眾。
他們原本是被日本人壓迫的“賤民”,戰時輾轉去了日本求生,慢慢有了當下的平靜生活。
所羅門的父親摩西,是善慈和牧師來到大阪后生下的兒子。
那時,日本社會給予這個族群的就業機會寥寥無幾,他們只能投身“柏青哥”這樣的行業。
但摩西是其中的佼佼者,不斷做大做強,為所羅門這代人提供了像樣的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彈子球游戲》講述的并非熱血的家族創業史,而是在日朝鮮人貫穿幾代的認同感缺失。
日據時期的朝鮮人至少有三個名字:朝鮮語本名、寫成日文的朝鮮名、日本強行要求的“改造姓名”。
他們的勞動所得,也被日本人無情掠奪。
小說里,善慈與高漢水的私生子,就是這樣一個被姓名不斷拉扯的悲劇性人物。
父母為他取名為“白諾亞”(跟隨牧師繼父姓氏),日本同學叫他“阪東信夫”。
諾亞得知自己的真實出身后,無法面對母親和生父,索性遠走他鄉改名為“阪信夫”,從不透露朝鮮人身份,娶了一個日本女人為妻。
他以為這樣可以徹底切斷原來的血脈,然而多年后再次面對父母時,竟然還是無法解開心結……
比起小說里的群像式刻畫,《彈子球游戲》著重加強了所羅門的戲份,尤其體現在第一集。
在紐約,他西裝革履、英語流利,與背景華爾街完美融為一體。
但在職場,他的亞裔面孔始終無法被白人接受,只能不斷爭取各種表現機會。
在日本,路人無法在同樣的亞裔面孔中,察覺到所羅門的朝鮮基因。
但他會被日籍下屬從頭到腳地打量,合作的客戶也暗示他不是自己人,因為他源自《圣經》的本名“白所羅門”說明了一切。
可回到老家后,當奶奶向他碎碎念著朝鮮語,他卻總是不假思索地用日語回應……
可以說,所羅門一個人就承載了來自國家、民族、文化的錯位。
劇中最有意思的一個設定,就是所羅門來到日本后的老板湯姆——一個在美國搞砸了婚姻和事業,被發配到日本的失敗者。
他自以為在這里如魚得水,但始終看不懂所羅門與其他日本同僚之間的微妙關系。
湯姆甚至大言不慚地說——“啊又是這套,韓國與日本的敵對情緒,為啥大家老是揪著這個不放,反正都過去了,讓它成為歷史不好嗎?”
聽聞這話,有著留美經歷的日本女職員立刻翻了一個白眼,而所羅門則不失禮貌地陪著尬笑。
這部劇的主創,從原著作者到導演、編劇,都是在美國生活的韓國人。
因此可以大膽猜測,這場戲的弦外之音,或許就來自他們的個人經歷。
對于那段特定的歷史,有的人選擇性遺忘,而有的人卻無法忘記。
這個意味深長的細節,讓我一秒入坑《彈子球游戲》,也想起了小說中文版的封面上,那句從小說里引申而來的話——
歷史辜負了我們,但我們無所畏懼!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