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在《淚痕》中,李仁堂扮演縣委書記朱克實,注重內心體驗,保持角色動作的連貫性和情節、細節的完整性,使人物真實可信,富有藝術魅力。
這個角色使他獲得第三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和文匯電影最佳男主角獎,也使李仁堂成為當年炙手可熱的電影演員,片約紛至沓來。
電影《淚痕》劇照
李仁堂(1930--2002)
電影《子夜》片頭
電影《子夜》片頭
電影《子夜》劇照
電影《子夜》劇照
李仁堂,1930年2月28日生于吉林省撫松縣。1949年進入熱河省(后改河北省)文工團,后轉入河北省話劇二團,曾經在舞臺上度過二、三十年的演劇生涯,扮演過各類角色。
1965年和1973年,話劇《青松嶺》兩次拍成電影,李仁堂均在片中飾演男一號老農民張萬山,非常成功,由此走銀幕,成為一位在飾演老農民或老干部方面頗有成就和影響的電影演員。
電影《創業》劇照
桑弧生于1916年,是上海電影制片廠的資深導演,早在1940年代,就因成功執導張愛玲編劇的《太太萬歲》等三部“都市劇”而蜚聲影壇。1962年,桑弧就曾設想把茅盾的名著《子夜》搬上銀幕,不料受當時環境的制約而未竟。
導演桑弧
電影《子夜》片頭
茅盾工作照
1979年,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議的鼓舞下,桑弧決心重整旗鼓,再次著手改編《子夜》,終于如愿以償。
電影《子夜》片頭
電影《子夜》劇照
電影《子夜》劇照
電影《青松嶺》劇照
李仁堂生活照
而李仁堂受到桑弧的邀約當然也十分高興。有志向的演員當然不甘心被某一類角色“框住”,總想著能突破原有的戲路,拓寬自己的表演天地。
李仁堂曾對桑弧表示,自己也不想總演老干部、老農民之類的角色,有機會當然愿意嘗試不同類型的角色。
電影《子夜》劇照
電影《子夜》劇照
李仁堂十分刻苦用功,他首先改變自己平時沉默寡言,喜歡思考,說話走路節奏慢,反應遲緩的習慣,適當提高說話聲調,走路加快步伐,盡量保持身姿挺拔。
電影《子夜》劇照
在之前的生活中,李仁堂從沒穿過西裝,而戲中的吳蓀甫一天需要換好幾套西裝,這就要求李仁堂去適應。于是李仁堂特制一套西裝,起床就穿,吃飯外出都穿。開始覺得很別扭,時間長了也就顯自然。
電影《子夜》劇照
總之,為了縮短與吳蓀甫的距離,李仁堂硬是擰著自己的個性和習慣,向吳蓀甫靠攏。
電影《子夜》劇照
然而也許桑弧和李仁堂都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外部動作容易改變模仿,但一個人的“氣質”卻不是一刻半會就能改變的。
電影《子夜》劇照
李仁堂長期生活在北方農村與城市,憨厚質樸的氣質使他在扮演農民、老干部方面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幾個形象也深入人心,確實難得。但他從沒有在上海這樣的大都市生活過,甚至連西裝都不習慣穿,而所謂的“氣質”是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征,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是經過長期生活的養成和環境熏陶才有的內在素養。想在短期內改變氣質,反而會捉襟見肘,相形見絀。
電影《子夜》劇照
電影《子夜》劇照
電影《子夜》劇照
但是電影是遺憾的藝術,電影拍攝更是一錘子買賣。一旦進入拍攝,就是發現演員有諸多不足再難有“回天之力”。
當時著名評論家鐘惦棐說:李仁堂想“打出去”,但是“射程太遠”,“太遠了,就不能保證命中率”。任何一個演員,都有他的局限性,“多面手”是有的,“全才”實際上并不存在。
電影《子夜》劇照
最近,本編再次觀看拍攝于四十年前的電影故事片《淚痕》和《子夜》。李仁堂因前者獲百花獎名至實歸,名符其實。同樣因后者的表演留下遺憾,遭人詬病,也是事出有因。
電影《子夜》劇照
在本編看來,《子夜》的整體藝術質量還是不錯的,影片的某些項目還獲得當年的金雞獎,李仁堂所塑造的資本家也許符合“這一個”資本家的個性特征,但與大多數人心目中的上海資本家形象,特別是由文學作品和其他影視作品所“灌輸”的人們心目中的資本家形象大相徑庭,難怪也就不為大部分人認可。
這倒是一個頗值得玩味的文藝欣賞心理現象,即“個性”與“共性”到底如何把握?這也是我寫本文的目的。
關鍵詞: 電影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