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們自以為是的善意,卻在他們的心靈留下烙印。這次要介紹的是由2012年同名小說改編的《卡梅倫的錯誤教育》,本片在2018年日舞電影節上獲得最高榮譽評審團大獎。
《卡梅倫的錯誤教育》講述16歲的卡梅倫(科洛·格蕾斯·莫瑞茲 飾),在高中畢業舞會被抓到與女同學親熱后,她被有狂熱宗教傾向的阿姨,強迫送入性向改造夏令營「掰直」。在這荒謬的營中生活,她結識了許多天涯淪落人,最后決定坦然面對真我,找到心的方向…
以現今看來完全令人無法理解的「性向治療」作為電影母題,《卡梅倫的錯誤教育》其實比我想象中來得要淡上一些,然而本片不刻意在沖突爆發后去經營一個終極高潮的敘事手法,反而能將片中的情緒圈住而不向外宣泄,把主角們在面對殘酷青春后的內心變化凝聚得更糾結、更有意境。
電影的劇本結構相當簡單,主角卡梅倫和好友柯莉在車上親熱,卻意外被她的男友發現后,她被送到了一間叫作「上帝有約」的性向治療寄宿學校,在這間反智的機構中她一度迷失自我、一度感到動搖,但最后也終將找回真正的自己。
《卡梅倫的錯誤教育》中這所寄宿學校雖然把自己包裝成非常正向、關懷的樣子,可是整體的課程設計其實一再地凸顯「性向治療」是一件多么莫名其妙的事情。
地毯式的行李檢查,隨便找出一本看起來已經放了很久的高中教材,把自己為什么會「喜歡同性」、產生「同性情愫」怪到各式各樣的生命體驗上的「冰山治療」。
當然還有一堆令人看得相當尷尬、要分享自己故事的小組練習,不只這些療程中各式各樣荒唐的方法、牽強的宗教解釋讓人看得直搖頭,電影其實在敘事比重上就已經暗示著這些宗教狂熱分子到底在想什么。
比起不斷地告訴你「同性情愫」是原罪,《卡梅倫的錯誤教育》中幾乎沒有什么在正常上課的場景,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進行所謂的「治療」。
比如博士后來將原住民男孩亞當地頭發剃掉,或是嚴格的對外通訊管控與夜間巡房,「上帝有約」從來就沒有要幫助他們變好,只是在美化自身的控制欲,想將他們變成自己心中「好」的樣子。
他們不允許這群孩子做自己,然而有些事情本來就不是不正常的,又怎么有可能被治療成「正?!埂T凇犊穫惖腻e誤教育》中,有些人看起來已經完全被博士和神父的那一套冰山理論洗腦,有些人則是嗤之以鼻、苦苦等待回家的那一天。
而初來乍到的卡梅倫,剛好卡在兩者中間的狀態,既覺得那套理論荒謬至極,又很擔心自己真的做錯了。整部電影在收尾之前并沒有很直接地打臉所謂的「性向治療」,《卡梅倫的錯誤教育》選擇了一種不煽情又極有力道的方法去處理這個問題——那就是記錄下他們始終不曾消失的自己。
他們在片中無時無刻地被要求要變成那些宗教狂熱份子想要他們成為的樣子,但只要一有機會,一接受到刺激,他們瞬間又會變回那個原本、真正的自己。
更多的張力來自于這樣本該輕松的橋段卻讓人看得非常緊繃,即使只是唱唱歌親親嘴,都要擔心博士不開心,這更加地凸顯了到底誰是正常,誰是不正常的。
而雖然我說《卡梅倫的錯誤教育》是一部沒有終極高潮的電影,可是電影里依舊有一個打破這種大家一起變「好」、變「正?!沟拿篮眉傧蟮臎_突。
電影中處理沖突的方法確實讓人覺得不夠過癮,然而對于沖突后角色的心境描繪讓電影的情感變得更具層次。
立可拍是電影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東西,在卡梅倫初來乍到,還有亞當去健行采收大麻時,辮子頭女孩都毫無預警地替他們拍下了一張模糊不清的立可拍,后來他們燒掉了冰山圖,收下了自己的立可拍,冰山圖是清楚的,那卻只是外人強迫他們變成的樣子,而雖然立可拍是模糊的,但那是他們赤裸真實的樣子。
最后他們坐上貨車,也不知道究竟要去到哪里,收尾的情緒既淡也濃,淡的是他們終究解脫了、離開那個莫名其妙的牢籠,而濃烈的是,即使未來并未可知,彷徨的另一面其實是-他們也一點都不想再待在那個地方。
電影中還有一個相當有張力的角色瑞克牧師,他本來是一名男同志,可是他的博士姐姐強迫他要做回「正?!谷?,和卡梅倫三人的遠走高飛平行發生的,是他身上信仰的崩解。
他一直覺得他被拯救了,直到事件發生后,在他的崩潰與目送卡梅倫三人帶著大包小包去「健行」的迷茫中,罪咎、惶惑等種種情緒在他的內心中徘徊,其實他從未真正的被拯救,也開始不確定自己究竟在干嘛,這個力道對我來是非常強的,因為這就是一個錯誤歷史最活生生的見證。
而博士直到最后一刻都還在試圖竊聽學生們與檢察官之間的對話,也真的是將她的控制欲發揮得淋漓盡致。
《卡梅倫的錯誤教育》不是一部娛樂性很高,激化雙方對立的作品,電影中性的把「性向治療」鋪排成主角們所需經歷的殘酷青春,在殘酷的青春過后,主角們會因此成長、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同時這件事情的荒謬,也會深深地烙印在他們和觀眾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