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影藝獨舌
作者 | 弈辰
HBO的口碑新劇又來了。
爛番茄84%、IMDb評分8.3、豆瓣開分8.2,這部由HBO與日本WOWOW臺聯合制作的劇集《東京罪惡》,在口碑上基本站穩了,目前已在HBO更新到第5集。
賽博朋克式的開頭,奠定了《東京罪惡》暗黑、詭譎的基調。觀眾迅速捕捉到劇中的重要元素,如黑幫對峙、刺青、日本街道、報紙、磁帶等。
斡旋與對峙、堅守與動搖,《東京罪惡》用翔實且頗具厚度的劇作水準,把社會之痛與人性之真深刻地刻畫與揭露了出來。
邁克爾·曼任總導演,德斯汀·克里頓、宮崎光代、約瑟夫·久保田·瓦拉達卡聯合導演,《東京罪惡》作為美日合拍的大制作劇集,可謂集結了美日兩地的頭部制作團隊,也是對劇作質量的極大保障。
得益于美國導演們成熟的拍攝技法,和日本導演的本土語境優勢,這部《東京罪惡》用言之有物的鏡頭語言和頗具張力的劇情鋪設,將懸疑、犯罪深刻地化作劇集由內而外的標簽。它不流于表面,而是用暗潮涌動的草蛇灰線拉觀眾入局,讓觀眾在高潮迭起的劇情走向中欲罷不能。
演員陣容,是《東京罪惡》另一亮點。
該劇不僅有安塞爾·艾爾高特、瑞秋·凱勒等實力青年演員加盟,更有日本影帝級演員渡邊謙、影后級演員菊地凜子、人氣明星山下智久等助陣。但最讓觀眾認可的,還是這部劇明線與暗線錯綜交織的燒腦劇情。
《東京罪惡》改編自美國記者杰克·阿德爾斯坦創作的紀實文學作品,里面記錄了東京警視廳轄區內案件第一手資料。
《東京罪惡》以美籍記者杰克的第一視角切入,串聯起整個劇情。因為外籍記者身份不斷遭遇挫折的杰克暗下決心,一定要“報道真實的東京情況”。于是乎,一系列難以偵破的案件將之裹挾其中。
在劇中,杰克為了能在工作中獲取獨家消息和有價值的熱點新聞,與日本警視廳、黑幫組織成員、陪酒女等各方勢力頻繁交涉,以便獲取有效信息,進而揭開東京在繁華太平的表象下,膿瘡潰爛、物欲橫流、相互包庇的真實面貌。
邁克爾·曼以日本街景為基,通過各個角色在街上的不同狀態,來反映身處不同境遇之下的人物狀態,如杰克的匆忙、佐藤的陰鷙、片桐警官的嚴肅。
此外,導演有意識地通過每集結尾的懸念來激發觀眾的好奇心和觀劇熱情,如第三集結尾中,杰克被黑幫“客氣”地請去談話、第五集則以佐藤所在的“千原會”被突然血洗為結尾。觀眾的胃口被吊起,自然就會對劇情的走向抱有期待。
《東京罪惡》的氣質,雖然偏向吊詭黑暗,卻也不失對審美格調的追求,不論是寫實風的色調、構圖講究的鏡頭畫面,還是質感飽滿的音效鋪設,都讓整部劇作頗具電影質感。
《東京罪惡》作為美日合拍片,它的質感和口碑是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除卻劇作整體較高 的完成度之外,《東京罪惡》能收獲美日雙方觀眾的認可,還因為其在各個維度上的創新和破土。
首先,《東京罪惡》對于故事藍本的選擇,讓劇作在立項之初就站穩了腳跟,最大程度地爭取到日本本土觀眾的支持。
如前文所言,《東京罪惡》改編自紀實類文學作品,其作者杰克·阿德爾斯即為劇中主人公“杰克”的原型。
其次,“外視角”的選取,大大增強了海外觀眾的代入感。
比如,杰克在劇中所遭受的歧視和困難,足以令不少海外觀眾感同身受。觀眾通過杰克的際遇,既能捕捉到日本環境的真實樣貌,又能通過具象的影視作品,感知到抽象的日本文化。
再者,《東京罪惡》里美日文化的交織碰撞,也在某種程度上活躍了劇作氛圍,既能讓劇情不至于始終在陰沉調性中行進,又可以讓觀眾在一松一緊的劇情中跟進,從而提升觀眾的觀劇感受。
例如在第四集中,杰克和佐藤乘車返家,車里的歌從日本歌曲切換到后街男孩的《I want it that way》,從他們相互調侃的對話中,可以看到他們對歌曲的不同理解,杰克覺得佐藤不懂美國音樂,而佐藤卻覺得杰克沒有抓住歌曲的關竅要義。由此,便輕巧地傳遞出東西方文化的異同,這也是《東京罪惡》的趣味之處。
除此之外,《東京罪惡》雖然旁支甚多,但實際上它的所有支線都是圍繞主線劇情而生,形散而神未散。
或許觀眾在頭幾集會因為人物線的跳躍而一頭霧水。但隨著劇情的發展,主線便愈加清晰,很多鋪墊,絕非廢筆。
合拍片,從來不是新鮮產物,我們也曾有過不少或成功或失敗的合拍作品。不過,在全球影視環境趨冷的當下,如何把合拍片從單純的大片屬性中抽離出來,或許才是影視行業關心的三昧。《東京罪惡》在某種程度上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實例。
據悉,《東京罪惡》的續集已經在籌備中,它能否延續第一部的神勇?讓我們拭目以待。
- END -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