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毒Sir Sir電影國產劇好久沒這么熱鬧過了。一邊,說它是“販賣焦慮”“激化矛盾”。另一邊,是因為聽說它“販賣焦慮”“激化矛盾”,到豆瓣上“報復性五星”。后臺催了很久,看到24集后,Sir覺得,夠了。今天聊聊這一部——親愛的小孩
比較之下你才發現——國產劇的問題往往不在于說得太多了,而在于太少了;往往不在于拍得太過火了,而是太平庸和保守。《親愛的小孩》的不足,Sir認為恰恰在于:焦慮的戲份,幾集過后便匆匆下線。停留在網絡上隨處可見的常規素材,卻不能往最要害的地方挖掘,只能轉向溫情和解。但是。像《親愛的小孩》這樣,稍微觸及一點現實題材的國產劇,都那么的鳳毛麟角。觀眾無處釋放的焦慮,才在這部劇上傾瀉而出。這個時候,“販賣焦慮”的說法令人擔憂的是,它不是在評論作品本身,而是一次麻木的合謀——繼續若無其事。假裝只要把問題封印住,一切都會安好。如何才叫不販賣焦慮?那就是不要只停留在最簡單粗暴的層面,從一條縫隙突破出去,才能越走越寬闊——第一步,面對焦慮。第二步,剖析焦慮。第三步,再來談怎么緩解、治愈。本文圖片來自網絡編輯助理:穿Prada的南瓜原標題:《罵完秦昊任素汐,這事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