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大概是全世界第一部有導演跑進畫面打人的電影了。”
朋友們,別吃驚,這是真的。
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講的電影,當然噱頭并不只是這個。
這部電影入圍金馬獎9項大獎,它非常松散,非常清涼,非常無厘頭卻也非常絕望。
——它就是黃信堯執導的電影《同學麥娜絲》
說來黃信堯,大家最熟悉莫過于他獲第54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提名的電影《大佛普拉斯》
四年后,他的這部《同學麥娜絲》又作為金馬獎開幕片登場,不僅入圍9項大獎,還搶先入手一座金馬獎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杯。
1
電影講了什么?
影迷們常說黃信堯的電影很難懂,卻也很好懂。
因為他的風格獨樹一幟,他的影像不是雜糅了過度的炫技,而是貼近無限真實的生活,再用荒誕喜劇的方式來揭露社會現實。
《同學麥娜絲》同樣也是,它講的是四個互為同學卻又性情、職業、處境完全不同的年輕人,因為生活在同樣一個前途無望的社會,而最終殊途同歸的故事。
總結起來就一句話:恰同學中年,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做夢多過行動,夢里都在拍戲的他,唯獨不愿意在現實中付出不努力,總是以寫劇本為借口消極鬼混。一次偶然機會,被選參政,卻依然看不到明天。
電風,兢兢業業的保險業務員,努力打工、攢錢、買房。但“越努力越幸運”的定律仿佛注定與他無緣:升職無望,加薪擱置。
女友懷孕,他卻開始懷疑自己到底能不能能給愛的人帶去更好的生活。
罐頭,沒有固定工作,錢包里的發財符比錢還多,自殺被救后,被朋友介紹到戶政所工作,后在一次查戶口經歷中偶遇中學時的暗戀對象——校花。卻最終發現對方從事風塵工作。
在親眼見到校花在自己面前褪去光環,并將自己作為顧客后,他毅然沖出按摩房。
跟隨鏡頭一路走一路哭,終將這場長達幾十年的暗戀活成了一場笑話。
閉結,從事紙扎店工作,說話結巴,但內心極其單純。紙扎店的生意不夠支撐他住上大房子的理想,但物質的匱乏向來擋不住理想主義者對生活的熱愛。
田間地頭的一間老房子里,他用彩紙給自己扎了一所夢想中的豪華居所。
屋外,富士山下、春暖花開;屋內,沙發、寵物、桌子......一應俱全。
他還特意為添仔做了一本紙扎劇本,小小的,五厘米見方。
電影中還有一段講述閉結突然間擺脫口吃、重拾一口流利閩南話的情節。而在這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走上街頭,為自己最好的朋友添仔拉票、加油。
閉結奮進全力的吶喊聲和一整條肅靜的街道形成最鮮明的對比,而這也成了二人日后關系的最真實寫照。他開著車,往返于紙扎店和送貨點。
暖黃色的陽光灑滿車頭,車玻璃上貼著他細心剪裁的紅色裝飾,車內閉結跟隨歡快的旋律一路高歌,滿足于現有生活的美好和阿嫲病情的轉好。
然而!卻在轉角加油站,被一群突如其來的小混混錯認為仇人,從而橫尸街頭。
閉結死了,可最好的朋友卻表現的無比冷漠。
他最要好的朋友添仔則在葬禮上做起了政治宣傳的生意......
電影最后,導演自身也因為看不慣添仔的無良政客行徑,憤而起身入境,意圖用拳頭述說出人生的荒謬。
復盤整部影片,細看每個人物的命運,就會發現,它明明講述的故事如此平常,可內核極其絕望的——最有夢想的,最先放棄;最踏實勤懇的,最失意落寞;最單純善良的,最命途多舛;最癡心鐘情的,最萬念俱灰。
備受成功學洗禮下的我們,我們的以為就是以為,但實際上你我終將是個普通人。
欲望不可戰勝,人注定失敗。
仿佛荒誕和無常才是大多數人生的最基本底色。
到底什么才是理想人生?理想社會?
2
四年前,黃信堯憑《大佛普拉斯》樹立了自己獨特的電影風格——
以個體的社會觀察和人文關懷反映著真實的社會面貌,卻又因著黑色幽默的形式展示著導演自身的價值觀和態度。
四年后,《同學》又繼承了他鮮明的電影風格,甚至過之而無不及。
唯一不同的是,這部《同學》的主人公并非《大佛》中的社會底層和社會邊緣群體,而是最普通的工薪階層。
他們處于普通中產和社會底層之間,不具備大家對一般社會底層人群窮苦生活想象的藍圖,但又天然擁有著獨屬于自己這個階層的煩惱和困苦。
工作壓力大、情感生活不如意、理想與追求遙遙無期,但又只能一日一日在現實的不如意中掙扎著、消耗著,抽離不開、逃脫不了。
為拉升競選投票,政客多出現在市民扎堆聚集的地方,連婚禮、喪禮現場也不放過。
這些細節,把我們茍且的生活解剖得淋漓盡致。
如果說集獵奇性故事性和表演性于一身的《大佛》給觀眾呈現了野性和無奈,那么《同學》就把人類的絕望感加深了一個層次。
正如影片最后所闡述的——
我們總相信自己
身上有一雙翅膀
只要肯努力一定可以展翅高飛
但過了40歲
慢慢可以理解
原來我們其實只是一只雞。
只能撲棱撲棱翅膀,卻飛不起來……